在"李察三世"的完全劇場體驗的體驗

N年前還在大學讀書的劇評.
有吳美筠老師的評語.

2009年7月27日
-----------

<<李察三世>>的完全劇場體驗的體驗

林導演在場刊中提及的「完全劇場的體驗」(Total Theatre Experience) 不但把悲劇、正劇及喜劇元素一次性的放進舞台裡,也加進了錄像、歌舞等元素,可是在我看來那些元素並不能每一部份都可融合得宜,尤其以對白的腔調將悲正喜三種氣氛穿插,有總突兀或令人不明所以的感覺。

相信大家對佐治李察三世的哥哥被李察派去的殺手殺死一幕仍然有相當的印象,我對此場特別有印象的原因完全是因為兩位殺手所使用的語言風格與劇中其他演員X然不同,其口語並接近現代的語言風格的確為嚴肅既莎劇添上些喜劇的元素,使觀察有放輕鬆點的感覺,然而,作為劇中第一名因李察權力慾而犠牲的角色,且是李察的親生兄長,殺手們抽離的語言風格也許為這宗殘酷不仁的謀殺案加上譏諷的效果,但處理不當便輕易使喜鬧的氣氛蓋過命案兇殘所帶出的毛骨悚然,使觀眾失落在嘲笑與殘暴之間,進退兩難。

在劇中還有不時滲入口語化語言風格的還有李察本人,這種處理使李察與其他角色對話時,令李察的角色性格有了改變,尤其在第一幕初愛德華病重,李察與伊利莉伯王后的爭持及李察向安妮示愛兩幕中,李察較為口語化的語言均為角色加添一份輕佻,塑造了一個純粹意氣風發的老人,這種感覺延伸至李察與安妮一幕更見突顯,使優雅、詩化的對白變得誇張,令觀眾感到安妮受騙也只是她的天真所致,加強嘲弄性。若這些譏諷或改變角色本質的效果是導演處心積累,那整個效果未免有點過,掩蓋觀眾們進入李察內心黑暗面的通道。

但實話實說,導演在其他total theatre experience的元素中與<<李察三世>>一劇也配合得宜,使香港觀眾對莎劇有另一種體會。雖然全劇仍然以敍事式戲劇為主,但加入錄像、舞蹈或形體及舞台機關作為點綴,豐富了是次演出,也拉近了莎士比亞與香港觀眾的距離。我們必須了解到莎劇在香港戲劇界發展多年來還沒有大型的、以敍事式演出的原因,其中必定與香港觀眾害怕自己「高攀」偉大劇作家與經典劇目有關,是次買票進場的觀眾或多或少抱著「越級挑戰」的心理準備(只少這是筆者意見),故導演是次採取total theatre experience也是為了舒緩觀眾繃緊的心情吧﹗那些舞蹈、錄像及舞台機關超越時空,使觀眾們稍稍轉移視線,就像中場休息前的斷頭台機關,巧妙地使用觀們的好奇,保持他們觀眾的興趣直至第二幕開始。而錄像則扮演深化及加強觀眾對劇本的思考,錄像投射抽象的構圖提醒觀眾在觀看故事同時,別忘了抽離一點審視李察三世這個角色性格,這大概是投射眼睛的意思,這樣推敲下去,偶爾傳來的狗吠聲就如另一種暮鼓晨鐘提醒我們要警醒,也像導演刻意將戲的節奏拉慢一點讓觀眾有足夠空間去消化和思考似的。林立三以完全劇場體驗連結不著重情節的敍事式歷史劇和慣於生活節奏急速的香港觀眾也可說恰如其份的嘗試,若抽走喜劇部份,也許效果更佳。

-------------------------------------------------------------------------------------
針對導演的劇場策劃企圖(完全劇場體驗),評價各種元素能否融合成企劃中的效果,是相當具建築性的劇評。廣東方言演繹中世紀經典,觀眾的距離感和歷史指涉兩失,是當代戲劇的挑戰。莎劇原著中,殺手對白的確有一番似是無謂胡鬧的對白,風格與佐治的截然不同;或許像作者所言,用抽離的語言風格來加強這宗謀殺案的譏諷效果。有時,劇評人較難考量的,是讀者反應與文化詮釋習慣對觀看的影響。
吳美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