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遊學遊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遊學遊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壹四。三

(此圖與本文無關,純粹點綴一下心情)

3/9
【路過版】淡水殼牌倉庫
到底如何區別某些產業的古蹟值得被保留並進行再度論述呢?
這個倉庫區由於宣傳太少,周末去逛人也很少,但展廳佈小而具特色、淡水河畔的餐廳也富有舊倉庫的韻味,也許是拍微電影的好地方。

3/14
Dr Adele Esposito :「消逝的記憶與空間再生:香港九龍寨城」講座
那天我在fb如是記錄:
你能體會嗎?在台灣聽著一位荷蘭學者在講我所不知道的家鄉歷史。身處的空間和聽到的語言都不及虛幻的螢幕裡的照片的具體和真實。」
我所不知道的香港: Dr Adele 指出九龍城寨是中國政府在當時已被英國殖民的香港,保留的一個具體權力展示象徵,英國殖民政府一直與中方談判要求允許拆除,在中方一直不應允下,英方大力抹黑九龍城寨。
直至談判香港主權歸屬、中英聯合聲明階段,由於香港確定會歸還中國,因此中方答應英方可拆此地。
她不說不知,原來城寨內每平方尺要住兩個人,而且總數有九千戶!還有城寨居民不是一天到晚都躲在圍城內,其實是白天在外活動,晚上回去睡覺(跟我們生活在新界差不多)
好想知道有誰真的走進過去?有沒有認識誰曾住在裡面?
老師提及現址公園設計與香港本土風格完全不合,聽到這個我真的大笑,哈哈,不合的還有荔枝角公園,都是用來拍古裝片的外景的!」

3/18
茹國烈劇場管理(「西九文化區」)講座
是西九文化區規劃的最新消息! 茹國烈如是說:這個講座是分享過去幾年西九的考量
筆記如下:
- 茹氏的身份轉換:由私人機構花私人的錢,轉到公家花公家錢,如何花得對
- 如果場地蓋好第一天就可以滿,反而是有問題,代表不夠用,場地應該是可供十年十幾年也夠用的
- "場地建好才是問題的開始"

- 香港表演藝術環境單一化,只有一個機構支配資源使文化環境不夠多化
官方單位:
- 民政局的工作功能多元性,其下有康文署,擁有大部演藝場地(包括市級,區級)(包括流行場地紅館或葵青劇場)
- 康文署既是撥款單位、亦辦藝術節、民政局辦香港周,有文化局功能,由公務員管理
- 康文署擁最大權力

- 公營機構-行政法人(半官方機構):香港演藝學院、藝術中心、西九文化局
- under民政局咨詢委員會:例:港台合作委員會
- under民政局的九大團
藝發局資助中型團

- 政府用於文化藝術撥款最大戶是康文署,其後是圖書館
- 文化撥款9%給九大團

- 政府一次性向西九撥款216億,之後沒有經常性補助,其實不及康文署8年的補助金額,
- 茹預計未來十年的場地大爆炸(比前幾十年)

- 西九不是想取代現有的場館/機構,而是一個藝術文化的集中實驗,而康文署仍是主力整合者
(我問:在市中心的中心,全港性的考慮,如何帶動整體香港藝術?)


- 香港表演藝術人才培訓系統(只是列表,還未到系統,part time master prog,self fund)
唸完能轉行的很少,薪水太低

- 香港人平均每年看0.47劇場演出
(我問:但只是集中在某群人嗎,是普及嗎?)(蓋好坐滿就是0.61,但真的坐滿嗎)

茹氏觀察:
- 場地設備風格獨特性低 (multi purpose 的軟硬體設計,社區型劇團)
- 每個場地沒有個別節目風格規劃(可統一安排,場地人員與節目的關係脫節,大腦在康文署總部,不在場地)(在最好的演也要去其他劇場)
- 場地伙伴計劃出現
- 戲曲文化價值獲肯定
- 有關駐場:集中在一個地方行政、排練、儲存的暫時只有香港管弦樂團在文化中心

- 香港租借舞台是含後台人員,包括8-12個後台技術人員

- 有關西九文化區:文化區是綜合型,不只是文化藝術,還有商場,居住地等
- 一開始政府想西九只有20%藝術,地產商發展其他賺錢,20%的機構包營運
商用由賣地給商家用

- 現時的組織架構只是for planning stage,三年後架構重組,M+成立信託,分拆為子公司
- 西九比例:40%藝文,16%商場餐飲,由局方管理;20%住宅,15%辦公室,7.6%酒店,賣出去地產商管

- 商場餐飲賺錢給藝文用
- dance theater 近m+,drama,兩個
- 最大劇場最後蓋

- 有關分階段先蓋哪一個館好呢﹖
先蓋一個大:M+(讓政府威風) + 同時蓋現時劇團需要的小劇場,定目劇+駐場團的先行
如先建大場地,沒一個區的感覺,只是三個大場地,待見商與藝的互動的可能

- 有關園區規劃及劇場策劃:
場地性格化,不是單一,但有大比例地集中,其中劇場由某劇團夥伴營運,先營運短時間。
希望部份藝術場地有藝術總監,而戲曲中心必然有藝術總監!藝術總監與總經理階級平衡

- 影響香港整體藝文格局,新的營運方法

- 整個西九區整合部份在哪?
marketing,後台設備,場地租用的轉介?
區內場地是競爭或是合作關係?
藝術部門不分享,但其他如前台,票務,後台管理部份能分享,樓宇維修能
就像大學管理,系所獨立發展各展所長,但整所大學又有其他為一同管理的部份。
(大學的比喻蠻貼切!)

3/22
下午 2014TIFA-舞蹈空間 × 進念‧二十面體《如夢幻泡影》
只能說舞蹈空間非常大膽,周年演出請來「出名抽象」的進念合作,進念跟我十多年前看的還是一貫風格,就是media player感覺的…我的舞蹈朋友看得快要瘋了……

3/23
PANDA 會員大會
也算是藝文活動!!! 會員大會同時是知識分享 (記下來。)

3/29
下午 2014 焦點舞團年度巡迴公演 《雙分子 Double Half》
多了新晉舞者自編舞作,貼近學生們的生活經驗因而有「活起來」的質感,有時候作為觀眾,尤其不是舞者/對舞蹈動作深入研究的觀眾,我較期待看到如活水般的演出,當然,我也知道作為學生呈現,挑戰、鑽研大師級經典作品是磨練的一種:D

晚上 【新舞台】新舞風2014—陶身體劇場 【5】、【6】
挑戰我的觀賞經驗與耐力! 永無休止的重覆、扭動、摺疊、揮舞,進入一個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況,我道行未夠……
但陶冶先生的演後藝人談卻很有深度,而且敢言! 不應再二分法或跌入「東方」、「西方」的身體語彙去思考舞作,而是以編舞個人為一個個人經驗去思考。

3/31
黃英琦介紹MAD講座
沒想到是她本人來介紹! 更沒想到共創的理念放置於活動進行中。筆記如下:
- 設三個階段由認知->對話->accumlation(ACT) 回應青年/社會無力感
- 受者與提供者的角色流動
- 討論也是empower的過程
- 議題篩選分為一年兩大主題,再因應主題開展小議題,亦從共創夥伴獲取建議
- 如何使注入社區的力量延續並紮根?
- 香港文化單位少,資源較易集中,容易整合;台灣社區設里長制,行動力太強,有時反成為阻力
--
這月是講座和演出,竟然說了很久去看的展覽還沒有看,看來要乖乖的補回來。

遊子的力量

只想說,有一群每天在line 的世界喧鬧不停的家人們,即使身在異地、
即使讀書感到辛苦和累了,還有走下去和目標和動力。

我十分興幸生於一個可愛又親情滿載的家族裡。

由於還有很多功課未完成,只能把筆記重點改寫成句子作簡單記錄罷。
(但我已被深深融化掉! 很想要去他公司當實習生啊~~~~)

日期:2013年11月13日
講者:角頭音樂創始人-張四十三先生

  • 以黑膠唱片大細佔唱片店重要位置
  • 報導文學方式豐富唱片文化內涵
  • 有時候製造別人的不方便也是一種行銷手法
  • 每隻專輯上都有編號,每年都出版像雜誌補購的DM,令人欲存整套
  • 角頭音樂禮盒 (idea from Pizza box +Disc) 把貨存綁在一起賣!
  • 喜好、思想不受限!
  • 電影出身可能影響他對產業的敏銳度吧.
  • 50張的限量大型禮盒 + 樂評->收藏價值/ 延伸用途->餐廳擺設
  • 還可以記錄packing的可愛妹妹作為小亮點!
  • 注意每個小節, 隨時也可以是行銷點子!
  • 做跟人家不一樣的事根本就是行銷
沒錢怎宣傳?
  • 以訂牛奶方式->預購 (不知會生產出甚麼唱片的人,預先購,仍有180人願付)
  • 轉個角度想,經營者要拼下去,因為仍有這180人在欣賞你、認同你
  • 與欣賞你的人互動、從他們獲得具體支持
沒錢怎拍MV?
  • 監視器-被監視的愛情
  • 窮就是明知有錢能做更好的效果,但就是沒辦法
  • 搞藝術還是窮一點比較好
搖滾是甚麼? 
如果搖滾能讓我們永遠在一起,多好! -> 促成五年一次團聚演唱會

時間、空間是重要的創作元素
  • 角頭與樂隊過去的故事是老梗,如何把它變有趣?
  • 由未來講過去,把現在隱形
  • 你有想過一生最後的一個職稱是甚麼嗎?
小點子
  • 收集10張電影票換四十年後的一張,「生活有多苦,仍想撐到那一天」
  • APP - 電影的信、介紹親友的感謝語 (recall看戲經驗)
超酷的PPT! 一張淡出的手繪畫、淡出的一段段文字、溫柔的唸出文字的旁白,MV可以是這樣!

  • 超敏銳的大社會觀與細緻溫柔的關愛小人物心
    他們的故事是有血有肉、具體和真實的,他們的情感需要靠現代當下的我們用想像作連結與感應
  • 一個完整的製作,需考慮到工作人員/演出者的心情
  • 了解產業鏈內的弱項,如欠缺通路,使要努力的建立起來、克服它
  • 當兵是沉思的好機會
  • 要想像,當人生彌留一刻,你希望甚麼畫面會晃過眼前? 為它而奮鬥
  • 知足,蘭嶼人釣大魚不要因盤子放不下的故事
  • 阿美族人生的第二個名字與拉米高
---

用走的感受創業熱情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我們沒有去參觀博物館,但也開展了探索、尋找故事的旅程。
是日由國華老師帶領的創業課修讀及旁聽同學一同出發到南投,參觀創業家的腳印。

周六 7:50在台北車站出發,真的很睏,而且台北車站下的地下街真的很難找路,我又再一次迷路><"
還好最後來得及趕上遊覽車…太好..

這天的行程從早上八時出發到晚上九時半回到台北車站,真的很累…
到底花六小時的車程,實地到這些創業者的孵夢基地聽他們聊創業,是否值得呢? 這個問題怎麼有點像「花錢買體驗」是否值得的思維異曲同工…
文末再來討論這點,我們先回到參訪內容。





第一站:紫南宮
(http://www.xn--6kry7q182a.tw/)

以上南投竹山紫南宮,
咦,很奇怪,我們的創業課為何跑到廟宇來?

據老師所說,這跟紫南宮的發財金有關。
這跟我們香港的「觀音借庫」有點像,又有點不像。
像的是大家都是平民向神明借錢,一年後亦需歸還,但香港 (也代表是廣東地區嗎?) 觀音借庫借的只是神明的「保祐」,紙條上寫上銀碼,一億、十億也只是神明幫忙招財的一個象徵。
但紫南宮的發財金是真的能向神明借現金哩!
善信向神明祈願,然後擲聖筊 (就是「擲聖杯」) ,第一便能成功擲到聖筊的,便可得六百元台幣的發財金,第二次擲到得五百,第三次四百,如此類推。
當然六次內也沒有擲到聖筊可能就是神明認為這還不是時候了~
擲過聖筊後便可以帶著身分証等資料到廟旁的服務中心,那就像銀行服務台的空間辦好手續便可以正式拿到現金了!! (天啊~~~~~)
(老師說明時補充:沒有人會看著你擲了多少次才擲到聖筊,但舉頭三尺有神明,誰敢騙神明呢~ )
正時這個原因,有些創業家在開業前也會特意來向神明求發財金,發財金記得只能用在跟神明說明的用途上,這樣生意便能蒸蒸日上喔!

就是這樣,紫南宮成為景點之一,由於還發財金的人不少因為感謝神明幫忙,還的很多比借的多,所以廟宇旁的厠所 (就是下面這個竹筍狀的) 建築特別美,而且竹山區的清貧學生津貼也是由這一座偉大的廟宇支持,(所以真的是很有錢的意思哩...) 很厲害~!


紫南宮發財金:http://www.xn--6kry7q182a.tw/service/service01.htm


香港的觀音借庫: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5%8F%B8%E5%BE%92%E6%B3%95%E5%9F%BA/%E8%A7%80%E9%9F%B3%E5%80%9F%E5%BA%AB/10151254898786148


第二站~天空的院子



 一家堅持保留當地文化氣息的民宿。
台灣民宿眾多,有特色的民宿也不少,這個「山卡啦」(非常偏遠的廣東用語:P) 民宿有甚麼值得學習呢?
原來是一本初衷、一份觸動。
(以下概括記敍三小時的創辦人的故事,若有遺留之處請見諒,大家可到官網自行搜尋更多資料)
七年前還在唸大學二年級的年青人,有天在家附近的山騎機車亂逛時,突然發現一座非常古舊、殘破不堪的廢屋,這個房子已經有百年壽命,但經歷多次地震,其中包括921大地震,仍然屹立不倒,這名年青人突然很感觸,感觸是我們的生活變得愈來愈富有,出國旅遊、遊學機會變多了,家裡的電視、冰箱款式愈來愈新,功能愈來愈多,但從前家鄉的老房子為甚麼卻是頹垣廢瓦,早被時代所拋棄。
這一份感觸令他決心把這房子和這裡的文化保留下來,當他畢業向原來的房子業主把房子和地皮帶下來,因為這樣他欠債一千萬台幣,只是剛剛畢業的小伙子便欠下一屁股債,雖然我們現在說在香港唸大學也是還未畢業但已欠下政府一大筆債務,但顯然這一千萬很不一樣。
為了重修這房子,他找來當醫生的表哥,表哥辭退了原來的醫生職務,表兄弟二人花了一年時間把這個房子修復過來,成為今天的「天空的院子」。
這樣聽來,就像是兩個傻瓜和一座房子的故事,但台灣就是一個能讓人可以當傻瓜,還有人願意給掌聲而且一同參與的土地,若干年後,房子的債務還光了,創辦的小伙子還可以拓展他的版圖,把夢想發得更大。
他結合了青年人的力量,鼓勵青年與他一起貢獻舊社區,透過專長換宿的方法,鼓勵青年把其專長實際在社區中試行,並結合當地產業發展,進行多元化社區活化行動,例如行銷研究的學生為社區老店研究鄰近區域大學生的消費行為、設計系學生為學堂設計logo和粉飾學堂、為社區拍微電影、開發新旅遊點等等,這樣的產業合作是我聽過最有人情味、最能讓學生獲成功感的!

當然,創辦人何培鈞先生的創業精神有很多值得學習地方,例如把挫敗感和危機量化、抓住能讓自己全心全意努力的事、肯定自己、階段式一小步一小步邁向目標等,平常在書本或雜誌看到這些東西也許會沒有甚麼感覺,但當有人在做、而且做得很快樂,具體的出現在眼前,我們便能相信原來每個人的力量也許是渺小,但也可以很強大。

天空的院子官網:http://www.sky-yard.com/index.asp
小鎮文創: http://www.townway.com.tw/








在台灣學習讓我重新認識學習不只是知識的灌輸,還有更多更多的是交換熱情,對知識的熱情、對土地的熱情、對人文的熱情,所以說為甚麼要花六小時特地跑到山區只是看一看「民宿」、聽一聽三不五時也會到台北演講的先生分享經驗,我相信這一切都非常值得,因為那些照片白框外不能盛載的風景、氣息,那舊房子穩重但健康的生命力,還有踏在家鄉土地比踏在陌生的學校禮堂的演講更能感受那溫度。

記起一句話:
"If your dreams don't scare you, they aren't big enough."

如果你的夢想不能把你嚇壞,那夢想仍未夠大。

文資學院研討會- 初見浩瀚的學術世界

近三個月的學習,在文化研究、社會學、管理學中走來走去,
還有不斷張大眼睛看看外面的世界,看著外頭多姿多采的文化喧鬧狀況,
今天旁聽學校學姐學長的研討會讓我發現又廣又深的學術與實務領域,是如何的讓人卻步,
「研究」這兩個字,是多麼的有力量和氣勢!

不只是看見學姐們的報告如何被斥指不夠深度、不夠用心思考等等,
更重要看到對一名「學者」的要求:對自己的無限嚴格!

想起這張圖,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回來想想自己的渺小其實也是一種能走下去的安慰,
正因為我知道自己渺小,所以放棄沒有對誰有害,但走下去卻是唯一能讓自己發現更大的宇宙的唯一路徑。
這種學習的無力感,其實誰也經歷過,所以,我的堅持又何足掛齒呢?

http://matt.might.net/articles/phd-school-in-pictures/

文化差異與產業發展 -- 台灣大車隊的分享有感

由於是管理的課程,透過不同產業的管理例子,自然也是藝術管理的課題。
這個學期以講座式由專於研究企業管理的老師任教,邀來各個台灣不同行業的管理層分享經營心得。

有資訊科技業、食物製造業、航空業、餐飲業、計程車車隊等等,
意外地發現他們的經營裡,多少也有著一個共通點:以人為本。
這個以人為本不是香港說的顧客永遠是對的,而是真的從心出發,不只為顧客,還有為社會貢獻。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星期台灣大車隊總經理的分享,
他們首先定位在先為司機服務。台灣過去的計程車服務質素參差不齊,除了是缺乏有效的車隊在背後努力營運外,更重要是司機作為社會較低層,可能因為遇上失業、事業失意、家庭離異而投身這個行業,
他們在社會上得不到尊重,負面形象等等,車隊明白這除了是經營問題,也是社會現實的一面鏡子。
面對這個狀況,如果在香港嘛,企業可能只挑選當中最優秀、年輕有為有拼勁的司機收歸車;隊作重點培訓,
「公益心」多一點的企業家可能會捐些錢給社福機構幫助這些明明有機會自力更生的司機們。

但台灣就是有種公益是每個人的責任,不只是社工、教育工作者或是政府的責任,
台灣大車隊就是希望透過車隊給予的安全感、歸屬感和成就感,讓這些司機不但能在財才上維持自己的生活、家庭,達到傳統華人社會男性對自我的最基本要求,
還透過一系列照顧司機的福利措拖及公司計劃,包括與戒煙機構合作以利誘、鼓勵和施壓的方式,成功使上萬名司機戒煙,
還有透過企業要求的形象培訓、專業要求等等,使司機們重拾對社會的信心和個人尊嚴。

車隊亦因此開發了另類經營模式,由原本經營車隊管理司機質素及開拓廣告市場外,還因方便司機而辦起車輛維修、加油站、司機休息站等週邊行業起來,
誰說為人想多一步就是自己虧蝕的一步?

當然,條件是擁有優秀而且創造力豐富的管理層,但他們的創意發想,就是從服務、照顧別人開始出發,
這是台灣相對於香港、大陸所擁有的強大軟實力,只要發揮得宜,配合政策上的大膽配合,
發展將是難以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