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一份被折磨的工作
2020年 11月,與媽祖的意外交匯
也許是命定的緣份,或是本能上自然而發的傾向。這個不寒不涼的初冬,接了一個工作是以天后為主題的舞蹈,還有看了其實上映超過一年的紀錄片《戲棚》。
這幾天為天后這支中國舞撰寫口述影像稿,沉浸在典雅的中文動詞裡,要在鏗鏘典雅的粵語中,裹著介乎繾綣、迂迴、纏綿,與剛烈、奔騰、暴發之間的情懷,甚是陶醉。用粵語描述同源同根的中國舞舞姿,比起其他舞蹈多了一份「相逢恨晚」的感覺,無論是聲音語言或是舞蹈語言,因為同源所以背後含著中華文化美學 --
含蓄但純樸的美學,都是一脈相承。我感受到,語言、文學、表演藝術,都是上千年文化互為表裡的果實。
可惜的是,這支作品無論是編或是演的,沒有套進香港相對於其他地方,獨特的崇拜精神面貌。中國打壓民間信仰,對天后只有一種民間傳說的離地印象,不如香港人,長年依海而居、靠海「搵食」,對於由人飛昇為神明的天后,可說是又親又敬,每年各個地區的天后寶誕,善信會抬著天后的分身神像繞境、為天后搭棚以大鑼大鼓的粵劇酬神,更是香港的陸豐居民一年一度「與阿禡的約會」。我的祖父母輩是漁民,對此情感特別深刻,今年因為疫情限聚令,大家都擔心受傳染而足不出戶,惟家裡長輩仍然放不下這一年一度的約會,仍然如期赴約,戴著口罩、雙手緊抱「阿禡」的神龕、神像,以一步一腳印的方式,如期在天后寶誕(天后壽日)繞境拜祀。這種視天后如母親的崇敬與不捨,一代傳一代夾雜親情與信仰流傳,沒有在這舞作看到這份難得的情誼,十分可惜。
可幸,也許是神推鬼㧬之下,去了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看了《戲棚》這齣紀錄片。
如題所指,紀錄片圍繞以酬神娛人的「大戲」戲棚為主旨,紀錄片不是直接人物描寫,也沒有煽情的旁述提醒我們有關保育等等議題,影片有點像建戲棚的原材料 — 竹篙 就是一個見証者:旁觀著戲棚建成、戲棚裡流動的粵劇藝術,宗教祭祀這些精神本體,還有把以上總總實踐出來的人。記錄的對話都是生活的:戲班班主和主角們討論演出調整、酬神拜祭時與天后神明的祈願、戲班內晚輩向前輩打招呼等等,平淡得如喝清水、日復一日的日常,但加上中間連接的安靜的定格鏡頭:戲棚頂「風調雨順」的旗幟飄揚與拆卸、搭棚師傅伴著海浪聲走在離地幾層樓高的棚上工作、看戲的老少凝視的眼神、老邁的粵劇伶人用指尖點按地上妝等等,這些沒有特別事件發生的鏡頭,其實並不是沒有甚麼發生,只是發生的「事情」和「情感」發生在觀眾的腦海裡。
對我來說,在看這個紀錄片時,腦海裡浮現的都是幼年時的家族記憶,海浪的親近、水上人的純樸、在那長途跋涉卻又異常熟悉的小島上,每幾步都會停下來打招呼的遠親近鄰關係。儘管這些記憶,已經幾近逝去而不再復還,沾濕的眼角是為了感概長輩的黃金歲月,連同香港舊日的民風民情一起步入晚年而面目全非。但只要一些暗示、一點象徵,還有適量的空間,紮根在心底記憶就會拼合浮現,只要活在記憶裡,就能永遠長青不老。光輝的曾經,即使沒有留下一絲痕跡,誰也沒法從記憶合拿走。
導演專訪
https://youtu.be/REd8lOMJEAc
-
2016年出版、西西寫的《試寫室》: 你好! 從擠迫的報章專欄搬到寬敞的書本裡,覺得怎樣?雖然你的墨水塵封了四十多年,但轉印到書上,你的青春仍然是三十出頭,我還能感受到你對世界的熱切和活潑,多好呢! 我忘了介紹自己,我是個成長在九十年代的人,今年是2020年,我和你永遠保有的三十...
-
全球歷經中國武漢肺炎,突然我們都自我關在四面牆內好一段日子, 要看的免費影片只剩下興致乏乏的那些, 雖然想讀的書、想培養的興趣、想知道的世界仍然如黑洞般無限, (還未計每天也說想要認真打掃和收拾) 但總覺得吸收太多、產出太少,咦,這是不是人家說的勞碌命?
-
Suie · 等待咖啡滴溜的時光 隨著在家的時間多了,我們消費的內容或創作超出日常水平,不知道大家這段時間挑選的內容物是甚麼呢? Netflix、youtube、看書,一開始我也這樣,然後覺得整天坐在電腦、ipad 前,腰都酸透了,更不要說整天在家已經胖了很多。之後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