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參與式藝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參與式藝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不可笑的証件相背後,藏著…… 搞鬼的倫敦藝術家 Max Siedentopf

攝影是紀實嗎? 會否也可能是重構真實或…再做一個真實?

每個人都拍過証件相,不論是學生時代放在手冊裡那張,或是如果你沒有掉了身份証,就永遠保持18歲的稚氣的那張 (不計近年各個政府都愛「進化」改用智能身份証,所以意外地可以更換),還有出國總會被海關人員把相片和你本人打量比對的護照相片。 証件相可能是眾多個人相片中,被最大功能化的一種,而Max Siedentopf 就是要玩玩這種功能化的相片。

側記Sue Giles的「嬰兒劇場創意製作工作坊」

(原文刊於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Artism 2018年4月號)

近年在Theatre for Young audience(兒童及青少年劇場)範疇出現了新的觀眾對象:嬰幼兒,愈來愈多藝團嘗試創作適合0至3歲嬰兒的表演,以「Baby theatre」或 「Theatre for youngest audience」作為分類。我在去年五月考察南非舉行的國際兒童及青少年劇場聯盟(ASSITEJ)藝術節暨大會[1]時,亦看了不同形式、專門為3歲以下寶寶而設的表演,然後滿懷疑問和好奇回到香港。適逢澳門大老鼠兒童戲劇團邀請澳洲Polyglot劇團藝術總監Sue Giles,本年一月在澳門城市藝穗節帶來「嬰兒劇場知多D」互動講座及嬰兒劇場創意製作工作坊[2],近距離聽聽創作人如何為「不可能的觀眾」構思劇場表演。

旁觀戲劇教育 - TEFO戲劇教育會議2015 觀察分享

太久沒有寫文章,覺得有點愧咎,剛好翻閱一年多前參與TEFO 戲劇教育會議時的觀察文章,有些觀點重讀亦甚是有趣,先放上來分享一下。

這個問題是否有點尖銳﹖不怕太尖銳,只怕不討論。

參與、分享和創造的力量- 「2016年春美國考察之旅報告」第二回

獲 FIGMENT Project 創辦人
David Koren 送贈機構年報
"相比一般在吃飯聊天時的討論,藉由作品延伸出來的對話和討論更具人性化,而且有著深刻的情感交流和互相體諒,這個經驗非常獨特而且深刻。"

紐約Immersive Theatre觀察與香港流動劇場演出實踐-「2016年春美國考察之旅報告」第一回

 "Immersive Theatre 是建構了另一個與真實世界不同的世界與空間,讓觀眾親身走進去,被整個劇場的氛圍「吸收」,使每名觀眾都能身歷其境,並建構其獨特的觀賞經驗 (Machon, 2013:62-63)"

潛進失眠的故事裡 -Sleep No More 體驗

[這篇不是旅遊指引,純粹分享,如需尋找觀賞攻略請移步至本文末的精選選讀的文章。]

Sleep No More 是美國紐約紅得發紫的Immersive Theatre(按字面直譯為「沉浸式劇場」),由英國劇團 Punchdrunk 改編自莎士比亞名劇馬克白 (Macbeth) 製作,現時長駐在外百老匯的一所多層大廈內。對一人劇場和互動藝術深感興趣的我,終於在2016年春天能親身體驗這個享負盛名的演出﹗




沉溺在絕對享樂與情慾的天堂 - Third Rail Project: Immersive Theatre "The Grand Paradise"

Credit : Third Rail Projects
紐約作為百老匯演出的重鎮,不單有著吸引遊客目光的傳統百老匯演出,也孕育了許多當代劇場的表演,而 Immersive Theatre (按字面翻譯為「沉浸式劇場」) 更成為各地劇場愛好者挑選百老匯音樂劇以外的首選。談到 Immersive Theatre 許多人只知道英國劇團 Punchdrunk 改編自莎士比亞名劇馬克白 (Macbeth) 的 Sleep No More 現在長駐紐約外百老匯定目演出,但除了PunchDrunk ,亦不可忽視 Third Rail Projects 這個劇團,他們憑著啟發自愛麗斯夢遊仙境(Alice in the Wonderland) 的 Then She Fell,獲 The New York Times 選為 Top 10 shows of 2012.

一人劇場製造的親密關係

這個月十二號我獲得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遠赴美國紐約考察當地藝術參與的活動,心情極度緊張和興奮! 第一個活動便是Figment Alpha。Alpha是一個有關互動/參與式藝術的三天營,參與者的背景不拘,不管你是否受過專業藝術訓練,只要認同並願意遵守十一項參與原則,以及帶著一個藝術計劃進營便可。
由於活動規定一定要帶藝術計劃,在考慮無法由香港帶著許多硬件到美國的情況下,我嘗試創作了我的第一個一人劇場《Breathing of Sea 海的氣息》參與 Alpha。

演出前觀眾需要先挑選一隻紙船以決定他們觀眾的節目

自己的身體帶來的驚喜與想象力 ~ 綠葉劇團「形體劇場工作坊1.0 (控制與極限)」

綠葉劇團「形體劇場工作坊1.0 (控制與極限)」2016年2月班

沒有打算當演員的我,卻「膽粗粗」跑去參加了綠葉劇團的「形體劇場工作坊1.0 (控制與極限)」,除了抱著自我探索的想法外,也想要親自認識一下導師阿達 (黃俊達) 以及他所提倡的一套形體劇場表演的哲學。

2015 表演藝術賞重點回顧

Suie's choosen Performing Arts in 2015
1月:李俊亮 - 長沙灣的獨腳戲《一九八幾的一小時.生活圈》
馮美華 - 跨媒體總結演出《香港河流再想像》
2月:黑暗劇場
4月:CCDC - 《生日快樂》
5月:進劇場- 《樓城》
拉闊劇場-《婚姻這種邪教》
7月:香港話劇團-《維港乾了》
8月:「目擊」周展彤敲擊音樂會
神戲劇場-《狂揪夫妻》
9月:'Missing' by Gecko (UK) 壁虎劇團(英國)-《失•魂》
10月:果陀劇團-《淡水小鎮》
鼓童(日本)-《打男2015
11月:胡德夫(台灣) ╳ 鍾氏兄弟(香港)《芬芳的山谷》
12月:CCDC-《孤寂》
天台製作《行為淪喪》
SOUNDTUBE《ToConnect》

每一次看表演後填問卷,回答到一年看多少個演出,我都有點納悶,因為沒有正式統計。既然如此,那就整理一下2015年看的表演,作為2016年的參考吧。總的來說2015年看的表演裡,戲劇佔了超過半數,如果要我選年度最喜歡的戲劇表演,應該是《維港乾了》和《行為淪喪》。咦,有兩支,那就不算是「最」。香港話劇團的《維港乾了》故事有點荒謬,說一個「平常」家庭正為金錢和是否賣房子而困擾,沒想到突然發現在房子窗外的無敵維港大海景無聲地消失,維港乾涸這個天方夜譚的事情發生後,這個家庭成員連同整個香港有忙亂了一陣子,很多家裡光怪離奇的事情都被勾出來了,但沒多久,好像一切又回復正常。在現代的香港,荒誕劇應該也不能再被稱作荒誕劇了,因為我們都知道現實比戲劇更荒誕。《維港乾了》這劇的劇力不單在文本或導演任一方,而是荒誕的故事以寫實和認真的方式演繹,面對荒誕的「現實」,劇中人如常的以他們的世界觀生活,說到老人家每天提著水桶想要把水倒回維港,這種無力又不甘現在想來也讓人哽咽。以大型投影把海水投在乾涸的維港海床上,配以大媽們的公園排排舞為香港打氣節慶,雖然只是用對白去表達,但那映像卻彷彿每一個觀眾都能想像很到。
想想看,雖然一個舞台演出花上比電影門票貴三倍的價錢,但由活生生的演出說出來的對白,那些震憾、衝擊和觸動卻從年中亦能延伸至年尾,是不是很划算?
天台製作《行為淪喪》分類為戲劇對嗎? 或者說是劇場更適合。演出由60年代一位行為學家的老鼠實驗作為題材,實驗中,一群老鼠們被置於一個沒有天敵,有無窮無盡食物但空間大小不變的狀態,行為學家想要了解老鼠們在這個狀況下會出現甚麼行為。後來老鼠數量飽和,牠們的行為出現異常,包括停止繁殖、大量死亡、殺死自己的孩子,並且停止社交,只食瞓疴以及獨自整理毛髮,這群行為變異的老鼠被稱為 The beautiful one。除了故事背景取材十分有趣外,其敍述的方式亦非常豐富,包括以希臘神話當中的元素與實驗內的故事元素交集呈現,表演分為兩部份,上半部是環境導覽,由導演開發的apps 錄音帶領一行幾組的觀眾走出街,除了街上的平常人突然成為演員,不同組別的觀眾也會成為互相觀察的演員,這設計非常有趣,但由於在戶外環境,觀眾容易分神,而usher 身份只是指引方向,而耳機內的錄音指示沒有預先為這個互相觀察的任務舖排更多必要性,所以要能達致效果還有一點難度。下半部是完全的劇場演出,揉合的元素非常豐富,包括十四行詩的吟唱方式、本身創作的實驗背景、希臘神話、錄像、形體等等,較為斷續的敍述方式,比較像是詩歌。整個過程都覺得很棒,能在香港看到有心、有才華的演出真的很感動,如果能把上、下半部的連接加強將會更完美,多一個值得期待的藝團,真好。














不常規劇場與不常規觀眾

我對於不常規劇場有一種莫名奇妙的僻好,也許純然是新鮮感、也許是「接地氣」的感覺、更可能是因為即興與無法預計的刺激,就是一種比存在更實在的互動。最後一天以學生身份留在台灣的學習,是出席表演藝術聯盟的表盟沙龍-張吉米談他眼中的觀眾是甚麼。

其實早在認識吉米之前已經耳聞他做了許多有趣的事情,包括花蓮自強夜市裡的「夜市劇場」、把自己的婚宴直接變成公開的演出等,但真正接觸他本尊還是第一次!

這個分享是表演藝術聯盟的恆常活動,每月邀請藝文界的朋友分享,這次邀請張吉米談的就是「『觀眾』到底是什麼外星生物?」。老實說,接觸了張吉米本人後,我比較想要用「張吉米到底是甚麼外星生物」來形容這次分享,因為觀眾是甚麼原來取決於製作者或創作者如何定義自己和觀眾的關係,如果要假設觀眾是外星生物就好像說作為創作者的我們是地球人,觀眾是一種不可知的奇異生命體,要進行探究,但張吉米滿腦子的神奇想法、古靈精怪的念頭都不敢讓人反過來想創作者才是外星生物,作為觀眾好想要了解他到底搞甚麼、想甚麼。喔! 原來不自覺之間,創作者與觀眾的關係其實是來自好奇心的牽引!

話說回來,吉米這一次分享了幾個他的有趣創作,而《第四屆臺北藝穗節》、《CYH-279》與《夜市劇場》各有特色,讓人每次聽到都蠢蠢欲試!《第四屆臺北藝穗節》是一個頑童不滿官方主辦的藝穗節過於制約,自己在藝穗節下辦一個完全同名的「節中節」,這種惡搞有點像「扮嘢大賽」中模倣劉德華的「扮嘢王」出現在劉德華本尊的演唱會一樣。但當然除了惡搞,這個翻版 (如果從理念來說可能才是正版?) 藝穗節不只是玩玩而已,也真的對藝穗節如何辦很有想法,例如連結西門町八個地方,在兩、三天內每小時不停的演出,還有自行組織的踩街開幕、市集、論壇分享等等,觀眾可以以購買點券方式,用點券看表演,就是一種嘉年華或遊樂園的概念,是不是超好玩!!!

《CYH-279》像產品代號,其實是吉米的車牌號碼,他說他小時候夢想當計程車司機,但沒有夢成,轉念一下,把向自己的機車 (電單車) 轉換成小黃 (台灣計程車)的顏色,自己扮演計程車司機,發展成每次只有一名「觀眾」的劇場。那他會載觀眾到裡呢? 好像每次都不大一樣,而且觀眾還反過來有任務做,每一次演出的時間結束點都不大一樣,因為吉米騎士會邀請其他藝穗節的表演著當特別來賓,帶這名觀眾去看、去做一些連吉米都不知道的東西,這個特別環節的時間是無從拿捏的,最後吉米還會按觀眾的意願,載他去他想要的一個地方作為終結。我覺得這有趣的是他提及其實真正的觀眾不只有出現的那一名,由於他會在臉書tag該名觀眾,而且會透過與該名觀眾的對話後續寫出一些記錄分享在blog上面,透過許多網絡上在不同時間點看到這些記錄的人其實也是觀眾,這種把觀眾席從現實延伸到網絡平台的方式,創造了另一種對於觀眾的想像。一對一的移動劇場,是不是超好玩?!
http://cyh-279.blogspot.hk/


吉米作為八個創作者之一,參與的《夜市劇場》是發生在去年2014年花蓮的自強夜市的,如果戲劇和戲劇體驗變成滷味、變成咖喱魚蛋,可以打勾點餐會是怎樣?! 夜市劇場就是這樣,觀眾按每個title付費以及參與其中,他們還會把戲劇分類成不同類別,老實說,這才是踏實的觀眾拓展吧!!! 回過頭來看,我從來沒有看過戲的內容與戲名完全一致的 (這可能也是一種悲哀?) ,夜市劇場這種「自助式」的點「戲」方式,讓人思考消費與戲劇的關係,這種表演可能會被人嗤之以鼻說談不上是「藝術」、沒有「深度」,但創意十足、讓人回味的經驗,更不怕大家在思考有沒有「物有所值」的消費心態。


如果戲劇或藝術有幾個不同的「功能」,包括娛樂、教化等,有時候我們不能勉強所有戲劇演出都包含所有功能,如能面面俱到當然是可喜可賀,但只能滿足一項功能的戲劇,也不一定要壞事或者不能談得上是戲劇。然而更值得思考的是在市場區隔明顯的今天,其實已經不能具體的說「劇場觀眾」是怎樣的性格與背景特質,而是從生活習性、生活品味去分類,舉例說A類觀賞愛看韓劇、買衣服主要在Zara、看劇場演出只會看某些劇團有明星演出,如果這樣我們便不會聽到「我不是看劇場那種人」的說法,而是更具體地說「我不喜歡看那種劇場,而喜歡另外一種劇場」。我們要問的可能不再是觀眾到底在哪裡,而是思考如何找出對我們的戲好奇的觀眾好奇甚麼。

題外話:台灣點餐的方式跟香港茶樓叫點心方式也差不多,話說戲曲被大戶人家養起的那個時代,在茶館點曲子好像是蠻習以為常的事喔




不要活在「沒有認識自己」的夢想裡面-訪夜市劇場創作者張吉米
http://www.prototypeparadise.com/news/10

表盟 JUNE 沙龍【『觀眾』到底是什麼外星生物?】
http://paasalon.blogspot.hk/2015/05/0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