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香港新與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香港新與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 11月,與媽祖的意外交匯



也許是命定的緣份,或是本能上自然而發的傾向。這個不寒不涼的初冬,接了一個工作是以天后為主題的舞蹈,還有看了其實上映超過一年的紀錄片《戲棚》。


這幾天為天后這支中國舞撰寫口述影像稿,沉浸在典雅的中文動詞裡,要在鏗鏘典雅的粵語中,裹著介乎繾綣、迂迴、纏綿,與剛烈、奔騰、暴發之間的情懷,甚是陶醉。用粵語描述同源同根的中國舞舞姿,比起其他舞蹈多了一份「相逢恨晚」的感覺,無論是聲音語言或是舞蹈語言,因為同源所以背後含著中華文化美學 --

含蓄但純樸的美學,都是一脈相承。我感受到,語言、文學、表演藝術,都是上千年文化互為表裡的果實。


可惜的是,這支作品無論是編或是演的,沒有套進香港相對於其他地方,獨特的崇拜精神面貌。中國打壓民間信仰,對天后只有一種民間傳說的離地印象,不如香港人,長年依海而居、靠海「搵食」,對於由人飛昇為神明的天后,可說是又親又敬,每年各個地區的天后寶誕,善信會抬著天后的分身神像繞境、為天后搭棚以大鑼大鼓的粵劇酬神,更是香港的陸豐居民一年一度「與阿禡的約會」。我的祖父母輩是漁民,對此情感特別深刻,今年因為疫情限聚令,大家都擔心受傳染而足不出戶,惟家裡長輩仍然放不下這一年一度的約會,仍然如期赴約,戴著口罩、雙手緊抱「阿禡」的神龕、神像,以一步一腳印的方式,如期在天后寶誕(天后壽日)繞境拜祀。這種視天后如母親的崇敬與不捨,一代傳一代夾雜親情與信仰流傳,沒有在這舞作看到這份難得的情誼,十分可惜。


可幸,也許是神推鬼㧬之下,去了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看了《戲棚》這齣紀錄片。


如題所指,紀錄片圍繞以酬神娛人的「大戲」戲棚為主旨,紀錄片不是直接人物描寫,也沒有煽情的旁述提醒我們有關保育等等議題,影片有點像建戲棚的原材料 — 竹篙 就是一個見証者:旁觀著戲棚建成、戲棚裡流動的粵劇藝術,宗教祭祀這些精神本體,還有把以上總總實踐出來的人。記錄的對話都是生活的:戲班班主和主角們討論演出調整、酬神拜祭時與天后神明的祈願、戲班內晚輩向前輩打招呼等等,平淡得如喝清水、日復一日的日常,但加上中間連接的安靜的定格鏡頭:戲棚頂「風調雨順」的旗幟飄揚與拆卸、搭棚師傅伴著海浪聲走在離地幾層樓高的棚上工作、看戲的老少凝視的眼神、老邁的粵劇伶人用指尖點按地上妝等等,這些沒有特別事件發生的鏡頭,其實並不是沒有甚麼發生,只是發生的「事情」和「情感」發生在觀眾的腦海裡。


對我來說,在看這個紀錄片時,腦海裡浮現的都是幼年時的家族記憶,海浪的親近、水上人的純樸、在那長途跋涉卻又異常熟悉的小島上,每幾步都會停下來打招呼的遠親近鄰關係。儘管這些記憶,已經幾近逝去而不再復還,沾濕的眼角是為了感概長輩的黃金歲月,連同香港舊日的民風民情一起步入晚年而面目全非。但只要一些暗示、一點象徵,還有適量的空間,紮根在心底記憶就會拼合浮現,只要活在記憶裡,就能永遠長青不老。光輝的曾經,即使沒有留下一絲痕跡,誰也沒法從記憶合拿走。


導演專訪

https://youtu.be/REd8lOMJEAc 

在日全蝕的夏至寫信給西西的《試寫室》


2016年出版、西西寫的《試寫室》:

你好!

從擠迫的報章專欄搬到寬敞的書本裡,覺得怎樣?雖然你的墨水塵封了四十多年,但轉印到書上,你的青春仍然是三十出頭,我還能感受到你對世界的熱切和活潑,多好呢!

我忘了介紹自己,我是個成長在九十年代的人,今年是2020年,我和你永遠保有的三十多歲同齡,這種時空交錯的感覺讓我想寫封信給你。我猜你開放接受新事物的性格,也應該不抗拒我的來信、多認識一個朋友吧(對哩,寫信就是與電話和見面不一樣,你沒法拒絕我寄信給, 只要我不寫回郵地址)。

壹四。三

(此圖與本文無關,純粹點綴一下心情)

3/9
【路過版】淡水殼牌倉庫
到底如何區別某些產業的古蹟值得被保留並進行再度論述呢?
這個倉庫區由於宣傳太少,周末去逛人也很少,但展廳佈小而具特色、淡水河畔的餐廳也富有舊倉庫的韻味,也許是拍微電影的好地方。

3/14
Dr Adele Esposito :「消逝的記憶與空間再生:香港九龍寨城」講座
那天我在fb如是記錄:
你能體會嗎?在台灣聽著一位荷蘭學者在講我所不知道的家鄉歷史。身處的空間和聽到的語言都不及虛幻的螢幕裡的照片的具體和真實。」
我所不知道的香港: Dr Adele 指出九龍城寨是中國政府在當時已被英國殖民的香港,保留的一個具體權力展示象徵,英國殖民政府一直與中方談判要求允許拆除,在中方一直不應允下,英方大力抹黑九龍城寨。
直至談判香港主權歸屬、中英聯合聲明階段,由於香港確定會歸還中國,因此中方答應英方可拆此地。
她不說不知,原來城寨內每平方尺要住兩個人,而且總數有九千戶!還有城寨居民不是一天到晚都躲在圍城內,其實是白天在外活動,晚上回去睡覺(跟我們生活在新界差不多)
好想知道有誰真的走進過去?有沒有認識誰曾住在裡面?
老師提及現址公園設計與香港本土風格完全不合,聽到這個我真的大笑,哈哈,不合的還有荔枝角公園,都是用來拍古裝片的外景的!」

3/18
茹國烈劇場管理(「西九文化區」)講座
是西九文化區規劃的最新消息! 茹國烈如是說:這個講座是分享過去幾年西九的考量
筆記如下:
- 茹氏的身份轉換:由私人機構花私人的錢,轉到公家花公家錢,如何花得對
- 如果場地蓋好第一天就可以滿,反而是有問題,代表不夠用,場地應該是可供十年十幾年也夠用的
- "場地建好才是問題的開始"

- 香港表演藝術環境單一化,只有一個機構支配資源使文化環境不夠多化
官方單位:
- 民政局的工作功能多元性,其下有康文署,擁有大部演藝場地(包括市級,區級)(包括流行場地紅館或葵青劇場)
- 康文署既是撥款單位、亦辦藝術節、民政局辦香港周,有文化局功能,由公務員管理
- 康文署擁最大權力

- 公營機構-行政法人(半官方機構):香港演藝學院、藝術中心、西九文化局
- under民政局咨詢委員會:例:港台合作委員會
- under民政局的九大團
藝發局資助中型團

- 政府用於文化藝術撥款最大戶是康文署,其後是圖書館
- 文化撥款9%給九大團

- 政府一次性向西九撥款216億,之後沒有經常性補助,其實不及康文署8年的補助金額,
- 茹預計未來十年的場地大爆炸(比前幾十年)

- 西九不是想取代現有的場館/機構,而是一個藝術文化的集中實驗,而康文署仍是主力整合者
(我問:在市中心的中心,全港性的考慮,如何帶動整體香港藝術?)


- 香港表演藝術人才培訓系統(只是列表,還未到系統,part time master prog,self fund)
唸完能轉行的很少,薪水太低

- 香港人平均每年看0.47劇場演出
(我問:但只是集中在某群人嗎,是普及嗎?)(蓋好坐滿就是0.61,但真的坐滿嗎)

茹氏觀察:
- 場地設備風格獨特性低 (multi purpose 的軟硬體設計,社區型劇團)
- 每個場地沒有個別節目風格規劃(可統一安排,場地人員與節目的關係脫節,大腦在康文署總部,不在場地)(在最好的演也要去其他劇場)
- 場地伙伴計劃出現
- 戲曲文化價值獲肯定
- 有關駐場:集中在一個地方行政、排練、儲存的暫時只有香港管弦樂團在文化中心

- 香港租借舞台是含後台人員,包括8-12個後台技術人員

- 有關西九文化區:文化區是綜合型,不只是文化藝術,還有商場,居住地等
- 一開始政府想西九只有20%藝術,地產商發展其他賺錢,20%的機構包營運
商用由賣地給商家用

- 現時的組織架構只是for planning stage,三年後架構重組,M+成立信託,分拆為子公司
- 西九比例:40%藝文,16%商場餐飲,由局方管理;20%住宅,15%辦公室,7.6%酒店,賣出去地產商管

- 商場餐飲賺錢給藝文用
- dance theater 近m+,drama,兩個
- 最大劇場最後蓋

- 有關分階段先蓋哪一個館好呢﹖
先蓋一個大:M+(讓政府威風) + 同時蓋現時劇團需要的小劇場,定目劇+駐場團的先行
如先建大場地,沒一個區的感覺,只是三個大場地,待見商與藝的互動的可能

- 有關園區規劃及劇場策劃:
場地性格化,不是單一,但有大比例地集中,其中劇場由某劇團夥伴營運,先營運短時間。
希望部份藝術場地有藝術總監,而戲曲中心必然有藝術總監!藝術總監與總經理階級平衡

- 影響香港整體藝文格局,新的營運方法

- 整個西九區整合部份在哪?
marketing,後台設備,場地租用的轉介?
區內場地是競爭或是合作關係?
藝術部門不分享,但其他如前台,票務,後台管理部份能分享,樓宇維修能
就像大學管理,系所獨立發展各展所長,但整所大學又有其他為一同管理的部份。
(大學的比喻蠻貼切!)

3/22
下午 2014TIFA-舞蹈空間 × 進念‧二十面體《如夢幻泡影》
只能說舞蹈空間非常大膽,周年演出請來「出名抽象」的進念合作,進念跟我十多年前看的還是一貫風格,就是media player感覺的…我的舞蹈朋友看得快要瘋了……

3/23
PANDA 會員大會
也算是藝文活動!!! 會員大會同時是知識分享 (記下來。)

3/29
下午 2014 焦點舞團年度巡迴公演 《雙分子 Double Half》
多了新晉舞者自編舞作,貼近學生們的生活經驗因而有「活起來」的質感,有時候作為觀眾,尤其不是舞者/對舞蹈動作深入研究的觀眾,我較期待看到如活水般的演出,當然,我也知道作為學生呈現,挑戰、鑽研大師級經典作品是磨練的一種:D

晚上 【新舞台】新舞風2014—陶身體劇場 【5】、【6】
挑戰我的觀賞經驗與耐力! 永無休止的重覆、扭動、摺疊、揮舞,進入一個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況,我道行未夠……
但陶冶先生的演後藝人談卻很有深度,而且敢言! 不應再二分法或跌入「東方」、「西方」的身體語彙去思考舞作,而是以編舞個人為一個個人經驗去思考。

3/31
黃英琦介紹MAD講座
沒想到是她本人來介紹! 更沒想到共創的理念放置於活動進行中。筆記如下:
- 設三個階段由認知->對話->accumlation(ACT) 回應青年/社會無力感
- 受者與提供者的角色流動
- 討論也是empower的過程
- 議題篩選分為一年兩大主題,再因應主題開展小議題,亦從共創夥伴獲取建議
- 如何使注入社區的力量延續並紮根?
- 香港文化單位少,資源較易集中,容易整合;台灣社區設里長制,行動力太強,有時反成為阻力
--
這月是講座和演出,竟然說了很久去看的展覽還沒有看,看來要乖乖的補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