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異與產業發展 -- 台灣大車隊的分享有感

由於是管理的課程,透過不同產業的管理例子,自然也是藝術管理的課題。
這個學期以講座式由專於研究企業管理的老師任教,邀來各個台灣不同行業的管理層分享經營心得。

有資訊科技業、食物製造業、航空業、餐飲業、計程車車隊等等,
意外地發現他們的經營裡,多少也有著一個共通點:以人為本。
這個以人為本不是香港說的顧客永遠是對的,而是真的從心出發,不只為顧客,還有為社會貢獻。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星期台灣大車隊總經理的分享,
他們首先定位在先為司機服務。台灣過去的計程車服務質素參差不齊,除了是缺乏有效的車隊在背後努力營運外,更重要是司機作為社會較低層,可能因為遇上失業、事業失意、家庭離異而投身這個行業,
他們在社會上得不到尊重,負面形象等等,車隊明白這除了是經營問題,也是社會現實的一面鏡子。
面對這個狀況,如果在香港嘛,企業可能只挑選當中最優秀、年輕有為有拼勁的司機收歸車;隊作重點培訓,
「公益心」多一點的企業家可能會捐些錢給社福機構幫助這些明明有機會自力更生的司機們。

但台灣就是有種公益是每個人的責任,不只是社工、教育工作者或是政府的責任,
台灣大車隊就是希望透過車隊給予的安全感、歸屬感和成就感,讓這些司機不但能在財才上維持自己的生活、家庭,達到傳統華人社會男性對自我的最基本要求,
還透過一系列照顧司機的福利措拖及公司計劃,包括與戒煙機構合作以利誘、鼓勵和施壓的方式,成功使上萬名司機戒煙,
還有透過企業要求的形象培訓、專業要求等等,使司機們重拾對社會的信心和個人尊嚴。

車隊亦因此開發了另類經營模式,由原本經營車隊管理司機質素及開拓廣告市場外,還因方便司機而辦起車輛維修、加油站、司機休息站等週邊行業起來,
誰說為人想多一步就是自己虧蝕的一步?

當然,條件是擁有優秀而且創造力豐富的管理層,但他們的創意發想,就是從服務、照顧別人開始出發,
這是台灣相對於香港、大陸所擁有的強大軟實力,只要發揮得宜,配合政策上的大膽配合,
發展將是難以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