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路過版】淡水殼牌倉庫
到底如何區別某些產業的古蹟值得被保留並進行再度論述呢?
這個倉庫區由於宣傳太少,周末去逛人也很少,但展廳佈小而具特色、淡水河畔的餐廳也富有舊倉庫的韻味,也許是拍微電影的好地方。
3/14
Dr Adele Esposito :「消逝的記憶與空間再生:香港九龍寨城」講座
那天我在fb如是記錄:
「你能體會嗎?在台灣聽著一位荷蘭學者在講我所不知道的家鄉歷史。身處的空間和聽到的語言都不及虛幻的螢幕裡的照片的具體和真實。」
「我所不知道的香港: Dr Adele 指出九龍城寨是中國政府在當時已被英國殖民的香港,保留的一個具體權力展示象徵,英國殖民政府一直與中方談判要求允許拆除,在中方一直不應允下,英方大力抹黑九龍城寨。
直至談判香港主權歸屬、中英聯合聲明階段,由於香港確定會歸還中國,因此中方答應英方可拆此地。
她不說不知,原來城寨內每平方尺要住兩個人,而且總數有九千戶!還有城寨居民不是一天到晚都躲在圍城內,其實是白天在外活動,晚上回去睡覺(跟我們生活在新界差不多)
好想知道有誰真的走進過去?有沒有認識誰曾住在裡面?
老師提及現址公園設計與香港本土風格完全不合,聽到這個我真的大笑,哈哈,不合的還有荔枝角公園,都是用來拍古裝片的外景的!」
3/18
茹國烈劇場管理(「西九文化區」)講座
是西九文化區規劃的最新消息! 茹國烈如是說:這個講座是分享過去幾年西九的考量
筆記如下:
- 茹氏的身份轉換:由私人機構花私人的錢,轉到公家花公家錢,如何花得對
- 如果場地蓋好第一天就可以滿,反而是有問題,代表不夠用,場地應該是可供十年十幾年也夠用的
- "場地建好才是問題的開始"
- 香港表演藝術環境單一化,只有一個機構支配資源使文化環境不夠多化
- "場地建好才是問題的開始"
官方單位:
- 民政局的工作功能多元性,其下有康文署,擁有大部演藝場地(包括市級,區級)(包括流行場地紅館或葵青劇場)
- 康文署既是撥款單位、亦辦藝術節、民政局辦香港周,有文化局功能,由公務員管理
- 政府用於文化藝術撥款最大戶是康文署,其後是圖書館
- 香港人平均每年看0.47劇場演出
(我問:但只是集中在某群人嗎,是普及嗎?)(蓋好坐滿就是0.61,但真的坐滿嗎)
茹氏觀察:
- 場地設備風格獨特性低 (multi purpose 的軟硬體設計,社區型劇團)
- 康文署既是撥款單位、亦辦藝術節、民政局辦香港周,有文化局功能,由公務員管理
- 康文署擁最大權力
- 公營機構-行政法人(半官方機構):香港演藝學院、藝術中心、西九文化局
- under民政局咨詢委員會:例:港台合作委員會
- under民政局的九大團
- 藝發局資助中型團
- 文化撥款9%給九大團
- 政府一次性向西九撥款216億,之後沒有經常性補助,其實不及康文署8年的補助金額,
- 茹預計未來十年的場地大爆炸(比前幾十年)
- 西九不是想取代現有的場館/機構,而是一個藝術文化的集中實驗,而康文署仍是主力整合者
(我問:在市中心的中心,全港性的考慮,如何帶動整體香港藝術?)
(我問:在市中心的中心,全港性的考慮,如何帶動整體香港藝術?)
- 香港表演藝術人才培訓系統(只是列表,還未到系統,part time master prog,self fund)
- 唸完能轉行的很少,薪水太低
(我問:但只是集中在某群人嗎,是普及嗎?)(蓋好坐滿就是0.61,但真的坐滿嗎)
- 場地設備風格獨特性低 (multi purpose 的軟硬體設計,社區型劇團)
- 每個場地沒有個別節目風格規劃(可統一安排,場地人員與節目的關係脫節,大腦在康文署總部,不在場地)(在最好的演也要去其他劇場)
- 場地伙伴計劃出現
- 戲曲文化價值獲肯定
- 香港租借舞台是含後台人員,包括8-12個後台技術人員
- 商場餐飲賺錢給藝文用
- dance theater 近m+,drama,兩個
- 最大劇場最後蓋
希望部份藝術場地有藝術總監,而戲曲中心必然有藝術總監!藝術總監與總經理階級平衡
- 影響香港整體藝文格局,新的營運方法
區內場地是競爭或是合作關係?
藝術部門不分享,但其他如前台,票務,後台管理部份能分享,樓宇維修能
就像大學管理,系所獨立發展各展所長,但整所大學又有其他為一同管理的部份。
- 戲曲文化價值獲肯定
- 有關駐場:集中在一個地方行政、排練、儲存的暫時只有香港管弦樂團在文化中心
- 有關西九文化區:文化區是綜合型,不只是文化藝術,還有商場,居住地等
- 一開始政府想西九只有20%藝術,地產商發展其他賺錢,20%的機構包營運
- 商用由賣地給商家用
- 現時的組織架構只是for planning stage,三年後架構重組,M+成立信託,分拆為子公司
- 西九比例:40%藝文,16%商場餐飲,由局方管理;20%住宅,15%辦公室,7.6%酒店,賣出去地產商管- dance theater 近m+,drama,兩個
- 最大劇場最後蓋
- 有關分階段先蓋哪一個館好呢﹖
先蓋一個大:M+(讓政府威風) + 同時蓋現時劇團需要的小劇場,定目劇+駐場團的先行
如先建大場地,沒一個區的感覺,只是三個大場地,待見商與藝的互動的可能先蓋一個大:M+(讓政府威風) + 同時蓋現時劇團需要的小劇場,定目劇+駐場團的先行
- 有關園區規劃及劇場策劃:
場地性格化,不是單一,但有大比例地集中,其中劇場由某劇團夥伴營運,先營運短時間。希望部份藝術場地有藝術總監,而戲曲中心必然有藝術總監!藝術總監與總經理階級平衡
- 整個西九區整合部份在哪?
marketing,後台設備,場地租用的轉介?區內場地是競爭或是合作關係?
藝術部門不分享,但其他如前台,票務,後台管理部份能分享,樓宇維修能
就像大學管理,系所獨立發展各展所長,但整所大學又有其他為一同管理的部份。
(大學的比喻蠻貼切!)
3/22
下午 2014TIFA-舞蹈空間 × 進念‧二十面體《如夢幻泡影》
只能說舞蹈空間非常大膽,周年演出請來「出名抽象」的進念合作,進念跟我十多年前看的還是一貫風格,就是media player感覺的…我的舞蹈朋友看得快要瘋了……
3/23
PANDA 會員大會
也算是藝文活動!!! 會員大會同時是知識分享 (記下來。)
3/29
下午 2014 焦點舞團年度巡迴公演 《雙分子 Double Half》
多了新晉舞者自編舞作,貼近學生們的生活經驗因而有「活起來」的質感,有時候作為觀眾,尤其不是舞者/對舞蹈動作深入研究的觀眾,我較期待看到如活水般的演出,當然,我也知道作為學生呈現,挑戰、鑽研大師級經典作品是磨練的一種:D
晚上 【新舞台】新舞風2014—陶身體劇場 【5】、【6】
挑戰我的觀賞經驗與耐力! 永無休止的重覆、扭動、摺疊、揮舞,進入一個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況,我道行未夠……
但陶冶先生的演後藝人談卻很有深度,而且敢言! 不應再二分法或跌入「東方」、「西方」的身體語彙去思考舞作,而是以編舞個人為一個個人經驗去思考。
3/31
黃英琦介紹MAD講座
沒想到是她本人來介紹! 更沒想到共創的理念放置於活動進行中。筆記如下:
- 設三個階段由認知->對話->accumlation(ACT) 回應青年/社會無力感
- 受者與提供者的角色流動
- 討論也是empower的過程
- 議題篩選分為一年兩大主題,再因應主題開展小議題,亦從共創夥伴獲取建議
- 如何使注入社區的力量延續並紮根?
- 香港文化單位少,資源較易集中,容易整合;台灣社區設里長制,行動力太強,有時反成為阻力
--
這月是講座和演出,竟然說了很久去看的展覽還沒有看,看來要乖乖的補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