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中15 新北市動畫故事館是板橋新開的藝文空間,與新北市電影放映院同處一所大樓內,
地庫的是紀錄片放映院,1樓是咖啡廳空間,2-5樓是展覽館,6樓是活動室,7樓是行政辦公室,頂樓則有一個影音閱讀室。(咦, 這個空間規劃好像某年月日公司退修營出現過.....)
「繪動的藝想世界」取國語諧音「會動」為名,簡單直接把繪本會動這個概念說出來。
由於是免費展且歡迎參觀者拍照,我當然不客氣的「咔嚓、咔嚓」,與難以抽身來台北的朋友分享一下 : )
整個展覽分為三區,以地域劃分:歐洲、亞洲與台灣,每個區不大所以策展只能按區精選一些作品。
根據建議,我從5樓歐洲區開始參觀。
歐洲選的幾本繪本都是非常有名的作品,包括《一吋蟲》、《母雞蘿絲去散步》、《三個強盜》、《大雨大雨一直下》、《驢小弟變石頭》、《嘰哩咕》另外還有一個純動畫作品 "The Illusionist "。
The Illusionist trailer : http://youtu.be/BMqpU7lUlLg
Kirikou : http://youtu.be/4AszPpghesA
下一層是亞洲區~
分別展出的是日本-和田淳(Atsushi Wada)、大陸-宋瀏、韓國-康敏金 (Kangmin Kim)、和出身重慶的香港代表-Kori Song (宋鈺)
和田淳的作品都是胖胖的人, 真的很胖~哈哈
香港的代表~
展覽以一棟棟高樓展示畫作,是從作品抽出來的概念,同時也是大家對香港這個城市的印象吧
最後一區是台灣的, 作品包括《殺人狂》、《謁摩之城》、《結晶》、《冰塊少年》及蘇意傑的作品。
很美的空間佈置.
還可以看到星空!
由於整個展覽以三層組成,所以策展在樓梯也有安排一些畫作輸出作連結及保持展覽氛圍。所以大家也可以用走樓梯,不搭電梯也不錯:)
看完整個展覽,先從一個普通的參觀者角度看:
很喜歡嘰哩咕的畫風和故事,以非洲為故事背景有一個神話式的故事開端:一天,比手掌還要小的小孩從懷孕的母親肚中跑出來,自己咬斷臍帶,還開口說他叫嘰哩咕!
他奇妙的誕生並幫助村民一次又一次解決女巫的咀咒,成為村裡的英雄。
但他不只是一個英雄故事,嘰哩咕不只是英雄,他更有著孩子純真和愛,認為女巫本身一定不是壞人。雖然這個想法在現代很多童話也出現,但在動量中看見嘰哩咕每踏上一步台階,便問一個為什麼,這種感覺其實很震憾。
不說那相對大膽的畫風,展覽中播放這個動畫製作的過程,並訪問了聲音總監、動畫電影等工作人員,完全感受到一個認真的動畫製作是何等的專業!
所以我認為這段紀錄片是最能達到「推廣大眾對動畫的認知與認同」的最重要工具。
策展面思考:
展覽以繪本及動畫之間的關係作命題,但以整個展覽的規劃來說,歐洲展區較能達到這個目的,因為大部份作品的原形都是繪本,而且很多大家也有看過的作品,故從靜變動這個過程,作為參觀者是能感受到的。
但亞洲展區及臺灣展區則沒有強調或延續這個脈絡,大部份作品也看不到繪本是否存在,不論是先動畫後變成繪本,或先繪本後動畫,這不是重點。但如果只是純粹由插畫變成動畫,這便跟主題脫離了。
當然,也有可能是歐洲動畫發展與亞洲地區不同,但看過這個展覽給我的感覺是歐洲的繪本作者/畫家與動畫導演及製作人並不是同一人,而亞洲地區兩個角色是混在一起的,不論是同一名藝術家或是同一組藝術家。
這個也是值得討論的,因為繪者與動畫電影導演不是同一人,所以歐洲展區的動畫較忠於繪本畫作的表達方法,而亞洲區的作品則看出動畫技術在創作中佔有不少地位,所以不論鏡頭、動畫主角的移動方式等較接近電影手法,有較強烈的現場感,脫離了「書本味」,也可能正因為這樣,作品的風格和主題便與歐洲區南猿北轍。歐洲作品以童書角度入手,主題較直面而且純粹,明顯是為了給小孩或喚起成人心裡的小孩而製作的。但亞洲區作品主題則多元化,我大膽用「作者論」這個名詞形容,這區域展示作品處處流露作者對社會的批判、反問、挑戰等,這的確為動畫是否只為孩子服務這個議題帶來更深刻的反思,但在策展上,歐洲作品的明亮、親切近與亞洲及台灣展區的批判、挑戰放在一起卻很突兀,尤其可以想像當家長帶了孩子打算來看看動畫,看到這一類批判不留情面的作品時,家長會顯得很尷尬,亦有點入錯門口的感覺。
另方面,在活動規劃上加入國際研討會及親子工作坊,希望同時滿足業界與消費者,這是不錯的做法,尤其工作坊以動畫及動畫周邊製作的為主題,也令人有「每個都想參與看看」的感覺,頗為多元性~ 值得參考呢~
PS: 5月18 日為博物館日,當月參觀留下心得/在館內打卡,可獲一個資料夾呢~~ YEAH
http://www.xn--15--b48d1d183a49vcjert9cctcp94a5nu.tw/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