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被海報上的肌肉男吸引進去,
離場後卻會發現留下在腦海和心頭的卻是那撼動靈魂的鼓聲。
世界文化藝術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兩年一度的藝術節,以引入世界各地文化為題,帶來多個不同類型的演藝節目,今年他們邀得日本世界級太鼓團:鼓童來港,帶來《打男DADAN》這個清一色男鼓手的節目。
從宣傳照中數個裸上半身的男鼓手圍成圈高舉原色長形鼓棍,蓄勢待發的狀態,在看完演出後特別感受到那種餘韻。除了打機的「太鼓の達人」以外,我對太鼓的認識可以說是零。看一個以太鼓為主的音樂演出,純為節奏的樂器到底會不會是很單調的「啪啪啪」、「咚咚咚」的就完結呢? 如果真是這樣,我便不會特地撰文記錄。
一如場刊內所述,《打男》這個節目,與鼓童的其他演出不同,沒有加進歌舞、笛子和女表演者,但換上多種不同的太鼓,而且全場共十一支曲中間一首緊接一首,中間沒有過場而產生的空白。演出開首的幾支曲作為進入狀態的熱身曲目十分適合,配合音色清脆的金屬類敲擊樂,太鼓聲沒有非常澎湃,反而像是一陣陣緩而不急的潮水聲或經過竹林的徐徐風聲,引領觀眾慢慢走進鼓聲的世界。中段多首曲目都用上非常大的扁鼓,鼓皮受鼓棍擊打的震動需要較長時間才完成整個回嚮,是一整片大海洋回傳來的大自然聲音有浩瀚的空間感,若要鼓聲飽滿而且響亮,必須要鼓手運全身的勁,擊在鼓皮上才能把聲音傳遍整個場館。無怪乎所有樂手都練得一身好肌肉,肩及臂都肌肉明顯發達而且紮實,擊打起不時配合腰部擺動和跳躍的運勁,看出他們追求擊鼓時身心一體的境界,像是看出他們竭力透過鼓聲與上天的神明溝通。古時,鼓聲是祭典(與天神對話) 及軍令和鼓舞士氣的重要工具,《打男》這個節目不只是透過鼓聲節奏引領觀眾,還可以透過鼓聲以及鼓手們的肢體全情投入,領悟大自然的奧妙。曾經有一位藝術家說,甚麼是好的藝術作品,如果把它放在造物者的作品(大自然)中間,而沒有產生排斥的話,便是好的作品。《打男》這次演出,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示範。
另外亦值得一提鼓手的舞台走位是音色以外絕妙的一環,由於每首曲轉換之間沒有空白,鼓手的肢體表現必須配合氣氛才不致令觀眾抽離欣賞的氛圍,另外鼓手們姿態優美地轉換擊打的鼓,跟隨鼓聲節奏和整體氣氛地搬鼓、進場和離場等等,他們的表現都不只是樂手,同時也是優秀的舞者!! 這可能與國寶級的藝術總監坂東玉三郎有關,坂東玉三郎同時也是當今最著名的歌舞伎演員,亦有執導舞台劇和電影,對於視覺上的美感自然是非常敏銳,只能說這個演出兼備絕佳的視、聽與心靈享受,實在令人心滿意足。
不少優秀的日本藝團都有其獨特、嚴謹的組織制度,如寶塚歌劇團一樣,如何培育團員的技巧以至精神層面上是重要的課題。鼓童研修所就是一所師徒制的太鼓學院,2014年改制後,學院分別設立兩年制的「Kodo Apprentice Course」集中培育表演者,以及「Community Development Course」為佐渡島上有志投身活化地區的個人提供技藝培訓。兩年制共住共學的學徒課程完結後,被挑選出來的學徒成為初級團員,之後經過約一年的訓練和實踐才有機會被挑選為正式的團員。
根除了學院制外,其組織架構中包括藝團「鼓童」以及各司其職的三個組織,包括Kitamaesen, Co., Ltd.負責團的行政及製作事務,Otodaiku, Co., Ltd. 管理版權、樂器採購及發展,以及錄影發行;而 Sado Island Taiko Center (佐渡太鼓体験交流館 Sado Taiko Taiken Kōryūkan)則是隸屬於Kodo Cultural Foundation (太鼓文化基金會),除了交流館作為文化推廣的常設財產外,基金會亦專職教育、推廣及地區活化等非牟利事業。而每年夏天,鼓童在他們的大本營佐渡島戶外,均會舉行Earth Celebration除了雲集各地藝術家有多個表演節目外,也是重要的文化交流的平台。
在這個清晰體制的藝團裡,是否更容易成為永續經營的關鍵呢? 至少,這個分工清楚的機構才能讓藝團同時在藝術水平追求和平衡在地活化與世界巡演兩者中,有良性的運作。
地點:沙田大會堂演奏廳
節目:鼓童《打男DADAN2015》
==
參考資料:http://www.kodo.or.jp/index_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