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未知的將來」 — Asia TYA Festival 2018 (特別版)


「為了未知的將來」
Asia TYA Festival 2018

Asia TYA Festival 2018 21925日在東京涉谷區代代木公園旁的國家奧林匹克紀念青年中心 (National Olympics Memorial Youth Center)舉行,是作為2020年東京舉辦ASSITEJ 大會暨藝術節的前哨項目。大會主題為「為了未知的將來 (For the Unknown future)」,副題四句完整點出「從亞洲走向世界、走向未知的世界,以及走到未來的孩子前 ( From Asia to the World, From Asia to the Unknown World, From Asia to the Children who lives in the Future),正好也道出藝術節同期的ASSITEJ Asian 會議雲集一群亞洲各地兒童劇場製作人與節目的特點。


藉著參與ASSITEJ Asian 會議,我亦在短短的四天觀賞了18個表演(另加3個實驗短演出)。整個藝術節共有十個海外演出,日本本土演出四十餘個,另外還有3個國際合作演出和十多場工作坊、講座,因為主辦單位貼心的場地安排,絕大部份演出都在四個相鄰建築物裡,只要有心趕場,用跑的最遠也不過五分鐘便到達,這個非常便利的規劃,竟然造就六小時內看六個戲這個瘋狂記錄﹗


自建兒童劇院群
大家是否在想像「青年中心一定是劇院群吧」﹖,非也。超過九成演出是在活動室、大型舞蹈室、室內運動場搭建臨時劇場,和我們平日在大會堂的劇院不同,可能還被略嫌不夠「專業」,但其實在這些多用途空間場地剛好配合大量少於二百位觀眾的小型演出,加上靈活多變的安排,使一個大型室內運動場同時劃分四個空間,搭配好演出時間,便可以輪流上演﹗而源自歐洲文化的兒童劇場主張觀眾人數較少、讓舞台上發生的與小觀眾距離不會太遠,提升舞台營造的親密感,這種真實人與人的接觸是孩子看電視或電影無法達到的效果。



由於觀賞內容眾多,為了更焦點分享,這一篇我集中分享藝術節的兩大重點:「寶寶劇場」及Next Generation Aisa 創作項目。

寶寶劇場成日本TYA的新活水
藝術節小冊子特別把寶寶劇場[1] (Baby theatre) 獨立成一個分類,便知這是今年藝術節的重點之一。

根據小冊子的演出簡介和觀察推估,藝術節對寶寶劇場的特質包括:適合3歲以下、不以語言為主、時長在4060分鐘。9個節目中,我觀賞了5個節目,另外有1個節目幾年前曾在沖繩ricca ricca*festa 欣賞過。藝術節藝術總監 ASAYA 先生在會議上曾說明,由於日本少子化情況愈來愈明顯,製作觀眾人數較少的演出是其中一個發展機遇,所以日本可說是亞洲地區中首批聚焦寶寶劇場的國家。

看得見的質感
其中一個寶寶劇場創作的元素或形式是五感體驗,嬰幼兒期是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開發的重要階段,他們透過五感親身認識世界,所以不少寶寶劇場也強調為孩子設計具有脈絡的感觀體驗。

“KUUKI” 是日文的「空氣」,這個配有現場音樂的舞蹈表演由波蘭Alicja Morawska-Rubczak 編創,手風琴樂手坐在舞台的左邊,兩位舞者穿著素色衣服,下半身綁著相連的灰色長布條,透過身體舞動、撥動或揚起布條,然後以配合呼吸模倣輕柔的風吹動身體的不同部份,當他們從手風琴手上接過氫氣球,便開始發展成一段與汽球共舞的雙人舞,這部份隨著兩位舞者走到舞台後方,牽起灰色薄紗為終結。薄紗揭開後,是十數個飄浮的白色汽球,每個汽球都繫著木箱,就像一個個等待被發現的秘密。
木箱裡是不同的小物件,有的垂吊著一個個透明膠球,分別載著綿花、羽毛、會發出聲音的膠珠,有的垂著風鈴,還有木箱打開竟是一盆水﹗正好大約兩歲的幼兒特別鍾情小東西,這些小物的都使空氣、風的存在變得可見、可聽。我特別欣賞他們拿著木箱靠近觀眾,因為大部份寶寶都是媽媽抱著坐地下,所以寶寶的視線看到垂下來的小物,而後排觀眾也能看到木箱上的汽球在飄,構圖優美。

先讓家長放鬆下來
同樣是外國創作、日本表演者演繹的 “Baby Space” 則以藝術裝置作為創作主體,白色彈性布被架起成不規則的形狀,藍色和粉紅色的光投射在白布上,成為明亮又神秘的藝術裝置,讓人很想從洞裡鑽進去看看是否有《愛麗斯夢遊仙境》的兔子在趕時間。親子們脫下鞋走進去便完全被明亮的白色包圍,如果不是有地心吸力,實在會分不清哪一面才是天、哪面是地。加上白色噪音(White noise) 和一把穩重的男性聲音讀誦著 (當然我聽不懂日文),使呼吸也跟著緩慢下來。

創作概念兼裝置設計及編舞是Dalija Acin Thelander,與她去年在南非ASSITEJ 2017的另一個作品 “Sensescape” 相比,我比較喜歡這一次的創作。她聊天時談到這「不是一個演出」,應該把她歸類為藝術裝置附設舞蹈環節比較合適,所以某些國家是美術館邀約這個創作,裝置開放一整天,只有特定時間才有舞蹈環節。她說整個創作先完成空間設計,再根據空間環境構想舞蹈,「先讓家長放鬆下來,他們自然願意放手給孩子任意探索」。的確在裡面的家長沒有如其他演出看到的那樣緊張,也不大在乎孩子有否看著表演,家長們與孩子同步地享受這個空間帶給他們的安全感。

天堂是生命終點,也是起點
“What’s Heaven Like?” 從外形上與 “Baby Space” 有點相似,都是素白色的布圍著一個四方空間、腳踩著軟綿綿的布,但這個日本創作主題更為具體,嘗試用一個細小的空間帶我們看看天堂。剛開始時只是一個白頂的帳蓬、白布尚未包圍整個空間,由導演利用小遊戲引導觀眾打開聽覺、觸覺甚至嗅覺,白布時垂下我們便與外在世界分隔。演員溫柔地從帳蓬頂拉下不同顏色的毛冷條交到我們手上,當我們抬著頭看著毛冷的另一端,演員把它卻剪斷了。毛冷掉在地上剎那,或者是象徵離開凡塵,演員們打開其中一面白布走出去,看著那一端有耀眼的陽光灑在地上,還有七彩繽紛的泡泡飄過來,孩子按捺不住跑出去想要抓泡泡,這個美麗的畫面或許就是天堂吧?

天堂是人死後到的空間,但或許也是寶寶來到人世前、剛剛離開的空間,導演以天堂為題創作親子共同體驗的劇場演出別出心裁,也比其他主題較為簡單直接的寶寶劇場更具野心。作為BEBERICA 劇團的第一個寶寶劇場,這是很好的嘗試,但也要小心不能急進或是過於著眼藝術效果而忽略寶寶的真正體會,仔細觀察再調整,加強片段間的連接,相信這個作品應該能走得更遠。


音樂會初接觸
幼兒尚未把聲音和顏色與在固定文化意義扣連,換句話說,這個階段的接受能力和可能性亦最大,成人可以藉此了解幼兒對甚麼類型的聲音特別感興趣,從而培養音樂的愛好。這次藝術節有不少優秀的音樂表演用上非常多元的樂器,例如 “BAOBABU LIVE”“Ongaku Oshibai - OjyamaCat & Egg" 每個演出都使用超過十種不同音域和類型樂器,並以簡單故事串連。

比起戲劇或舞蹈,家長不會反問或是擔心「孩子會否看不懂」,只需放輕鬆地享受,這也是為甚麼音樂在眾多非直接參與的表演藝術類型中,最容易發展成寶寶劇場的原因。加上連大人也前所未見的樂器,不管是從哪個特別國度而來的傳統樂器,或是藝術家新發明或組合而成的樂器,都總會吸引成人走近看看、問問,這一種讓大人也好奇的特點我們要好好把握。

跨越界線,懷抱寄望
Next Generation Asia是一個為期三年的跨國演出項目,30位來自18個不同亞洲國家或地區的年輕藝術工作者,每年回到東京進行創作,可以想像在短短的一個月內,他們跨越語言和文化障礙,共同創作這次藝術節的閉幕演出,單是日本單位策劃的膽量和創作過程中尋找共識引發的火花已經值得大力鼓掌﹗

沒想到演出還能結構分明地表現Theatre for young audience的共同信念與寄望,實在難能可貴。與成員們聊天時了解到他們先討論有關兒童及青少年劇場的關鍵字,分組從字詞裡創作片段,最後串連起來。由於關鍵字是共同討論而來,所以本身便蘊含所有人對兒童及青少年的關愛,即使不同的片段有的搞笑、有的悲傷、有的具明確故事線、有的只有現象和感覺,但最後總有「同理心 (Empathy)」在裡面。因為身同感受,所以孩子從劇場表演裡、從角色經歷中體會人性,累積蛻變的力量。

每一個藝術節的節目挑選與編排都包含策展人的心思,劇場為甚麼與電影不盡相同,正是因為劇場往往想要帶你到你從未想像的「世界」去、邀請你探索、鼓勵你想像,或許到達的那個地方有點可怕令人卻步,但兒童及青少年劇場總是是「回程」時讓你能安全著地,然後再勇敢出發 “To the unknown future”,往未知的將來去。






[1] Baby Theatre,亦稱作Theatre for early years / Theatre for youngest,本文統一使用「寶寶劇場」為中譯




原文載於 明日藝術教育機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