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Sue Giles的「嬰兒劇場創意製作工作坊」

(原文刊於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Artism 2018年4月號)

近年在Theatre for Young audience(兒童及青少年劇場)範疇出現了新的觀眾對象:嬰幼兒,愈來愈多藝團嘗試創作適合0至3歲嬰兒的表演,以「Baby theatre」或 「Theatre for youngest audience」作為分類。我在去年五月考察南非舉行的國際兒童及青少年劇場聯盟(ASSITEJ)藝術節暨大會[1]時,亦看了不同形式、專門為3歲以下寶寶而設的表演,然後滿懷疑問和好奇回到香港。適逢澳門大老鼠兒童戲劇團邀請澳洲Polyglot劇團藝術總監Sue Giles,本年一月在澳門城市藝穗節帶來「嬰兒劇場知多D」互動講座及嬰兒劇場創意製作工作坊[2],近距離聽聽創作人如何為「不可能的觀眾」構思劇場表演。



不是只為了成長才存在的兒童期

這次工作坊把Baby theatre譯作「嬰兒劇場」,台灣譯作「寶寶劇場」[3]。從取名Baby、Very young或是early years已經窺見其中對嬰幼兒的主體性討論,命名的轉變愈趨中立,希望從概念開始擺脫嬰幼兒從屬成人、提倡「尊重孩子」的觀念,這裡說的以孩子為中心並不是指全家上下都要「服務」小孩,強化孩子自我中心的觀念,而是與盧梭呼應、拒絕「兒童期僅為了將來的成人生活」這一種「兒童只是過程、成長才是目的」的想法。當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是「獨特的人」,均值得我們尊重和理解他的需要,兒童劇場或嬰兒劇場便不是滿足成人為達到某一目的的工具,而是運用合適嬰兒和兒童的劇場手法,讓他們認識世界和拓展想像。


Photo by Pamela Iong

Photo by Pamela Iong




「有沒有誰曾經是個嬰兒?」

Sue這個有趣的問題夾雜在「誰是和祖父母一樣居住」、「誰是獨生子女」之後提出,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是嬰兒,但我們彷彿成長後完全與那個嬰兒的自己一刀兩斷!工作坊的第一件事,便是學習暫時放下成人的觀點和身段,喚起兒時的記憶、重溫幼兒時感觀與思考。每位學員拿著小物件,分享一段段兒時回憶,儘管每件事情聽起來都是傻呼呼的、如記起生日會蛋糕上的忌廉(奶油)香味、盯著小玩具裡藍色水滴慢慢滴下再重置、像雷達一樣掃視地板搜尋硬幣……但這些溫馨又實在的記憶,一方面把時鐘往回撥,為我們和正在學走路、牙牙學語的自己重新介紹,另一方面藉此喚醒我們在幼兒時是如何感受和感知這個世界。但只有回憶並不足夠,更難的是練習放下成人自我批判的習慣,不論是試試閉上眼畫出一隻貓、在長長的黑畫紙上讓粉彩畫筆任意穿梭、簡單但目的無關重要的小任務等,越是認真想「學習甚麼」的大人,越容易忘記享受過程和遊戲本身的樂趣,盡情地投入追逐、伸展或彎曲身體、凝視,當下也就是本身的價值。



勇敢地放手

在實驗創作呈現前,Sue的幾個提醒和建議值得我們細味與探究。其一,必然是「尊重孩子的決定」,作為成人我們很容易便把甚麼是表演、甚麼是「應該要看的」套在孩子身上,拉著他們的小手指著說「你看看那邊、看看那個在跳舞的姐姐」,這種急於為他們介紹的心態容易變成壓力和規範。可能孩子真正有興趣的卻是那個光線滲透出來的小窗、或是甚麼都沒有興趣,只想聽著不成旋律的聲音、躺在軟綿綿的地上,對幼兒來說甚麼是表演根本不重要,放手讓他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探索,從他們的選擇中,家長或成人才能有機會看到孩子不一樣的一面。其二,「放下手機、專注在鏡頭外真實的孩子」,除了大會攝影外,所有人也須放下手機、不要因為孩子的動態很可愛便不停拍照,Sue提醒孩子不是表演,他和我們一樣都是觀眾。我們需要關顧孩子的反應和感受,但不是把他們當成一場表演,我沒想過原來這點是多麼困難!喜歡孩子的人(尤其是自己的孩子),看著孩子在有趣特別的空間探索時,睜大好奇明亮的眼睛,誰能忍得住不拿出手機拍拍拍?當然我們能理解,緊盯著鏡頭裡的孩子便會錯過親眼看著他探索的過程。



劇場或是遊樂場?

Sue的創作都是參與式劇場,孩子和表演者身處同一空間裡,沒有被舞台—觀眾席二元相對的空間區隔,劇場滿佈感觀豐富的設計,讓孩子打開五感盡情體驗。這類形的空間設計是一組互動裝置藝術,並非刻意為表演服務的佈景。自然而然我們產生一個想像和疑問:若成人願意放手、孩子又只對靜態的裝置感興趣(甚至乎半眼也不看看表演者),那劇場和遊樂場的差別在哪?在工作坊中我們反覆地仔細討論,從表徵上的特點如劇場具有特定時間所限、遊樂場是固定設施沒有時限;深入一點,從本質等抽象地列舉劇場是建構想像、提供知性上的冒險及挑戰、以劇場手法控制情感的流動等。當中Sue指出成人是喜愛建立「意義」的動物,而這些意義對「絕對當下」的嬰兒來說,完全沒有意義,但另一方面她亦指她創作時會依據特定主題和信息出發,同樣是成人眼中具有意義的主題和信息,如果不是為了讓孩子理解或接受信息,那又是甚麼呢?可能是推動創作的創作骨幹、可能是為了滿足陪同嬰兒來的成人、可能是深信「劇場會帶來變革(transformation)」,只是變革是種在心田裡、是讓嬰孩浸淫在具有一連串相關符號和象徵的氛圍中,滋潤著孩子的心靈。



的確,這說法不容易說服大眾,尤其抱有嬰兒只需要學習而非感受想法的人。有句說話是:「小孩是最接近上帝的」,撇除宗教意味,孩子雖然受限於未成熟的表達能力,可是對周遭事物的感知卻可能比成人敏銳。寶寶劇場尚在蓬勃地成長中,正如藝術從來沒有忘記它的性格:挑戰大家的固有想法,帶來更廣闊的想像,相信這股寶寶劇場風潮很快會吹遍亞洲地區,期待更多開放且有趣的討論和嘗試吧!

***
[1] "Cradle of Creativity — ASSITEJ 2017 : The 19th ASSITEJ World Congress and Performing Arts Festival for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2017年5月17至27日
[2] 「嬰兒劇場知多D」 互動講座於2018年1月19日晚上舉行;嬰兒劇場創意製作工作坊於2018年1月20-22日舉行
[3]謝鴻文(2017)。「欣欣向榮的寶寶劇場」中華戲劇學會文藝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