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本土少有以非語言為主的兒童節目,這次演出除了是難得外,表演技巧和故事融合得相當成熟,形體設計有趣、節奏掌握精準、不論整個身體語言或是細微的面部表情都如像一個孩子,表演中使用小丑技巧也讓人眼前一亮,沒有為了要引人發笑做出空洞、低俗的「搞笑」情節,相反,處處藏著童言童語,和純真的孩子行為,例如「跟人口水尾」、追逐、「匿埋你睇我唔到」。這些行為背後還可看出表演者和導演在捕捉孩子的純真、好奇、搗蛋和內歛害羞的內心世界下了不少苦功。演員們由衷地享受追逐、躲貓貓的樂趣,而非「表演快樂地追逐」,真與假兒童是完全感受得到的。這份由心而發享受遊戲的樂趣,正是引起兒童與成人觀眾同理心 (Empathy) 的重要橋樑。這類兼具孩子心與表演技巧的演出實在難得,團隊們的努力實在應記一功。
照片來自 Free to Play facebook 專頁
照片來自 Free to Play facebook 專頁
然而,演出大膽嘗試沉重的話題,卻不夠力度的修補沉重後的傷口。由於兒童容易於把自己投射在他們認同的角色身上,因此角色擁有非比尋常的力量。在故事中男角色如一個理性、現實和聰明的孩子,他充滿責任感地覺得一定要上補習班、或者打電話請假;女角色則天真、貪玩和想像力豐富,天馬行空地想像自己是美人魚,有著好朋友海龜。在前段建立起兩個性格鮮明的角色,分別表現孩子們不同面向,非常討好。及後男角色打電話向「醫生」(由女角色扮電話另一端) 指責女角色不上學、只愛玩,是「垃圾」,還要求拔掉女角色的手腳,以解脫連體嬰的現狀時,女角色扮醫生親口說出的「佢會痛架」、然後同意男角色要求拔掉自已手腳。其後一幕長時間燈光昏暗、播著女高音主唱的歌劇音樂,男角色被粗繩纏繞,然後動手似是「處決」女角色,這部份營造了非常可怕的氣氛,似是把孩子的天真親手扼殺的行刑場。雖然女角色最後沒有「死去」,後來他們在一艘船上對抗暴風雨和海洋裡的兇險帶來歡樂的感覺,最後黑暗中舞台後方的一道門打開露出曙光,男女角色互擁然後勇敢地一同走向未知的光茫。單從文字描述,後段的確發揮修複的效果,但在前部分男角色的狠心,以及大量劇場效果舖排出驚悚的氣氛,對比後來男女角色的和好與重新出發,這希望的力量未能抵銷或療癒傷害的力量,二人最後的深深擁抱本來可以發揮此重大作用,可惜位置安排在非常靠邊的台右,觀眾代入感下降、也使力量大大減弱,而在大海裡沒有機會看到兩個角色「一同」面對困難,錯過讓兒童 (也是給予家長) 重拾希望的信心。
照片來自 Free to Play facebook 專頁
台灣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林良在《更廣大的世界》提及他的文學信念:「用人生的光明面來滋潤兒童的心靈。」孩子需要我們提供光明面,家長如是。「怪獸家長」、「直升機家長」這些污名家長自然聽過不少,但單純埋怨家長的做法並非真正改變教育風氣的良藥,如何empower (賦權) 家長堅持初心、為他們打氣、在教養的路上給予正能量更是我們期待劇場能發揮的強大力量。在思考如何把嚴肅話題放進兒童劇場時,須關注光明面的彰顯是否足夠抵禦我們所呈現的現實。
《打開蚊帳 仲等咩》
Free to Play 製作
觀賞場次:13/5/2018–3pm (JCCAC)
觀賞場次:13/5/2018–3pm (JCC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