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上一套追看的CCTVB 劇已經是《天與地》,本來已經罷看很久,但最近在娘家間斷地有看《降魔的2.0》,覺得設定和人物設計頗有趣,所以找第一輯來看看。
我是那種一開始追劇就不能停下來的人,然後直至故事大結局,花了兩天便先追畢了第一輯。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樣呢? 這樣性格真的很累人哩……
因為最近有在寫一些故事和劇本,所以帶著這劇如何編的角度來看,也是有點有趣,當然也有不少犯駁和故意討好大眾的情節 (無端端變成喪屍片、無端端要英雄救美並在危急關頭kiss….) ,但保持清醒地看還是可以看下去的。以下總結了一些覺得有趣的觀眾,記錄下來給自己參考,也與大家分享。
- 電視劇如何傳遞較有深層意義的訊息
電視劇的觀眾層面廣泛,如何把較具深意的訊息傳遞給不同程度的觀眾呢。首先是特定角色,在故事內,石精靈石敢當、中年科技宅莫有為,一個唯心論、一個唯物論的二人,是主角小馬的重要人物,在小馬遇上困難和衝突時常常作為提醒的角色,當中就滲透不少人生哲理,一般來說這些就是編劇想要向觀眾傳遞的訊息 (在我的編劇過程,我發現有時候角色的內心衝突/不同角色的價值衝突,有時候也是編劇自身的疑問)。
當然由於對象的程度太寬,所以故事訊息普遍是直接由角色說出來,而非討論出來。或者正邪之間分明的價值觀大部份沒有討論的餘地(但啤啤和有為想留在魔製造的幻像的幸福內,則是以行為說明編劇所選), 而只是價值觀分別、並在現世間沒有絕對對與錯 (或編劇應該沒有討論空間) 的議題,例如芷若和小馬討論人在即將離世前應該無論如何地堅持下去,或是順其自然以生死有命的較為悲觀的想法呢,這種討論偏向以正面角色的抉擇表達編劇的取向。
2. 喜劇x鬼怪片crossover
其實這個片種在八十年代有不少,例如《開心鬼放暑假》、《疆屍先生》,這個crossover 有驚又有喜,以笑沖淡了鬼片的驚嚇,頗受合家歡歡迎。《降魔的》的故事以夜更的士司機為主角,本來夜更的士司機會遇鬼實在是老生相談的橋段,但混合了不中不西的鬼怪宇宙論 (沖繩的精靈、而非中式道教中如蜘蛛精的「精」),還有典型具喜感的配角、帶有強型對比的主要角色設定 (如石敢當是著韓星服但口吐古文的精靈),使這個老掉牙的劇種有煥然一新的感覺。當然在電視劇的喜劇元素也免不了在命名上幽默一番,例如主角叫馬季,指賽馬季節、莫有為暗喻毋須有作為、陸嘉一別名為些粉(七的意思等)、後來在wiki 查到女主角莊芷若的諧音是「莊子曰」逍遙一下、無所求的莊子。
3. 二為一的視覺衝突:完美無瑕的女主角與無所不能的邪魔
劇本中設定幾乎完美的女主角要同時飾演無所不能的大惡魔,除了可想像出演員應該對此演技挑戰頗興奮以外,作為觀眾也蠻滿足於此極端對比帶來的觀看趣味。例如女主角芷若一方面堅定直白的拒絕奸角郭展明示愛、另一邊廂化身為芷若外形的魔 (Salvia) ,以嫵媚的姿態色誘郭展明,這種對比作為觀眾也看很過癮。但不知是否為了加強對比,飾演芷若的的黃智雯在處理芷若這角色時顯得平板,即使戲份很重,但純然是「女神」的存在其實給人有種「霧水姻緣」的感覺,反而令觀眾人對為男主角犧牲的第二女主角啤啤更易生同情,啤啤角色亦較為立體和完整。所以使第一輯男主角因詛咒逃避芷若時,較難令人產生「相愛但不能愛」的同情。據知第二輯中,第二女主角亦會由善變惡,看來由觀眾在視覺上對於女主角「既善且惡」的玩味,將延伸至「正邪只是自我的一念之間」的深層訊息。
這故事大量著墨在親情間的矛盾,以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家人」談家人之間的牽絆、即使死亡也沒法拆散親人的連聯,也是為人津津樂道的部份。暫時先說到這裡,待下週第二輯也大結局後,再一併討論。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