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常規劇場與不常規觀眾

我對於不常規劇場有一種莫名奇妙的僻好,也許純然是新鮮感、也許是「接地氣」的感覺、更可能是因為即興與無法預計的刺激,就是一種比存在更實在的互動。最後一天以學生身份留在台灣的學習,是出席表演藝術聯盟的表盟沙龍-張吉米談他眼中的觀眾是甚麼。

其實早在認識吉米之前已經耳聞他做了許多有趣的事情,包括花蓮自強夜市裡的「夜市劇場」、把自己的婚宴直接變成公開的演出等,但真正接觸他本尊還是第一次!

這個分享是表演藝術聯盟的恆常活動,每月邀請藝文界的朋友分享,這次邀請張吉米談的就是「『觀眾』到底是什麼外星生物?」。老實說,接觸了張吉米本人後,我比較想要用「張吉米到底是甚麼外星生物」來形容這次分享,因為觀眾是甚麼原來取決於製作者或創作者如何定義自己和觀眾的關係,如果要假設觀眾是外星生物就好像說作為創作者的我們是地球人,觀眾是一種不可知的奇異生命體,要進行探究,但張吉米滿腦子的神奇想法、古靈精怪的念頭都不敢讓人反過來想創作者才是外星生物,作為觀眾好想要了解他到底搞甚麼、想甚麼。喔! 原來不自覺之間,創作者與觀眾的關係其實是來自好奇心的牽引!

話說回來,吉米這一次分享了幾個他的有趣創作,而《第四屆臺北藝穗節》、《CYH-279》與《夜市劇場》各有特色,讓人每次聽到都蠢蠢欲試!《第四屆臺北藝穗節》是一個頑童不滿官方主辦的藝穗節過於制約,自己在藝穗節下辦一個完全同名的「節中節」,這種惡搞有點像「扮嘢大賽」中模倣劉德華的「扮嘢王」出現在劉德華本尊的演唱會一樣。但當然除了惡搞,這個翻版 (如果從理念來說可能才是正版?) 藝穗節不只是玩玩而已,也真的對藝穗節如何辦很有想法,例如連結西門町八個地方,在兩、三天內每小時不停的演出,還有自行組織的踩街開幕、市集、論壇分享等等,觀眾可以以購買點券方式,用點券看表演,就是一種嘉年華或遊樂園的概念,是不是超好玩!!!

《CYH-279》像產品代號,其實是吉米的車牌號碼,他說他小時候夢想當計程車司機,但沒有夢成,轉念一下,把向自己的機車 (電單車) 轉換成小黃 (台灣計程車)的顏色,自己扮演計程車司機,發展成每次只有一名「觀眾」的劇場。那他會載觀眾到裡呢? 好像每次都不大一樣,而且觀眾還反過來有任務做,每一次演出的時間結束點都不大一樣,因為吉米騎士會邀請其他藝穗節的表演著當特別來賓,帶這名觀眾去看、去做一些連吉米都不知道的東西,這個特別環節的時間是無從拿捏的,最後吉米還會按觀眾的意願,載他去他想要的一個地方作為終結。我覺得這有趣的是他提及其實真正的觀眾不只有出現的那一名,由於他會在臉書tag該名觀眾,而且會透過與該名觀眾的對話後續寫出一些記錄分享在blog上面,透過許多網絡上在不同時間點看到這些記錄的人其實也是觀眾,這種把觀眾席從現實延伸到網絡平台的方式,創造了另一種對於觀眾的想像。一對一的移動劇場,是不是超好玩?!
http://cyh-279.blogspot.hk/


吉米作為八個創作者之一,參與的《夜市劇場》是發生在去年2014年花蓮的自強夜市的,如果戲劇和戲劇體驗變成滷味、變成咖喱魚蛋,可以打勾點餐會是怎樣?! 夜市劇場就是這樣,觀眾按每個title付費以及參與其中,他們還會把戲劇分類成不同類別,老實說,這才是踏實的觀眾拓展吧!!! 回過頭來看,我從來沒有看過戲的內容與戲名完全一致的 (這可能也是一種悲哀?) ,夜市劇場這種「自助式」的點「戲」方式,讓人思考消費與戲劇的關係,這種表演可能會被人嗤之以鼻說談不上是「藝術」、沒有「深度」,但創意十足、讓人回味的經驗,更不怕大家在思考有沒有「物有所值」的消費心態。


如果戲劇或藝術有幾個不同的「功能」,包括娛樂、教化等,有時候我們不能勉強所有戲劇演出都包含所有功能,如能面面俱到當然是可喜可賀,但只能滿足一項功能的戲劇,也不一定要壞事或者不能談得上是戲劇。然而更值得思考的是在市場區隔明顯的今天,其實已經不能具體的說「劇場觀眾」是怎樣的性格與背景特質,而是從生活習性、生活品味去分類,舉例說A類觀賞愛看韓劇、買衣服主要在Zara、看劇場演出只會看某些劇團有明星演出,如果這樣我們便不會聽到「我不是看劇場那種人」的說法,而是更具體地說「我不喜歡看那種劇場,而喜歡另外一種劇場」。我們要問的可能不再是觀眾到底在哪裡,而是思考如何找出對我們的戲好奇的觀眾好奇甚麼。

題外話:台灣點餐的方式跟香港茶樓叫點心方式也差不多,話說戲曲被大戶人家養起的那個時代,在茶館點曲子好像是蠻習以為常的事喔




不要活在「沒有認識自己」的夢想裡面-訪夜市劇場創作者張吉米
http://www.prototypeparadise.com/news/10

表盟 JUNE 沙龍【『觀眾』到底是什麼外星生物?】
http://paasalon.blogspot.hk/2015/05/0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