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寫在北藝藝管所十五週年刊上的分享文,本來學妹是請我簡單講一下來台的經驗以及如何連結工作經驗與論文題目,只是「順道講一下劇場觀察」,沒想到後來都忘了寫自己的事,也沒有提及台灣朋友蠻關注的西九藝術區。不是說那不重要,而是香港劇場界大多以中、小型藝團為主,並不是許多團體可以直接與西九接上關係,而且落成之期還沒法看見,更踏實的是處理現在的危機與把握現在的機遇吧。--
「離開香港來台、來到北藝大唸研究所,原來已經是三年前的事了,雖然當時的我有在劇團工作的經驗,但對於如何閱讀大環境、大氣候,還是一知半解。在台唸書的這段時間,隔岸觀火、拉遠距離,反而好像看到不一樣的香港藝文界。
在近年劇場界最著緊的題目之一是工廈劇場,與台灣 live house不符消防條例而面臨關門的情況相同,在香港這寸金尺土的小城市,遑論是「搞藝術」,普羅大眾居住的房子與空間也不足的情況下,劇團租用工廠大廈改變為排練場、小劇場是求變、求生存的一個方法。
然而上兩週突然出現政府地政署執法人員上門票控(發傳票)一間在工廈經營的舞團,指其違反地契中工廈用途,必須在限期內回復作為貨倉的用途。這事件令許多藝團人心惶惶,擔心是有規劃的執法行動。
另一方面經歷去年的雨傘革命,香港藝術界無論在藝術表現上出現了大量有關民生、自主、前途這些「後雨傘時代」為題的作品外,亦引發了演藝界意識到團結發聲的重要性,先後成立關注不同議題的藝界起動及香港專業戲劇人同盟。藝術與社會和生活息息相關,處於政治不穩的社會,劇場、藝術將會如何濃縮、轉化和呈現港人的意識,是藝術與非藝術的議題。作為藝管人身處在不安定的大環境中,更需要時刻思考使命與堅持,不能空有熱情與理想、也切記不要被沮喪與絕望吞噬,港台互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