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筆記~香港成為共享城市系列三:重新啟用閒置社區資源-衣食住行論壇 (下)
講座筆記~香港成為共享城市系列三:重新啟用閒置社區資源-衣食住行論壇 (下)
2014年9月18日 (周四) 7:30-9:30pm
The Good Lab 好單位
上回講到衣和行兩部份,剩下是住和食和回應部份。
「住」的個案 -- 要有光, 光房計劃
http://www.lightbe.hk/
我們都知道香港是寸金尺土的城市,土地或空間是所有產業最為頭痛的一環,而房屋供應更是長久以來的經濟及民生問題。因此,即使藝術界的朋友非歡迎外國藝術家來港,但跟其他國家不同,我們無法讓訪客住在我們的家,因為香港的房子實在太小了(尤甚是做藝術的, 根本沒有多少錢....)。
因此在四個生活範疇中,分享住所是在場的各位公認為最不可能和不可思議的。但要有光計劃翻轉了我們對房屋不足的想像。由計劃委託的社會創投基金投資經理Karen吳嘉琪女士先對於香港房屋供需失衡以數據具體描繪現象,她說現時輪候公屋的名冊上共有120,000個家庭或個人,政府指平均每戶需3年等候上樓,當然實際情況不見得3年便可以,但其實全港其實有8000個空置私人單位,但有170,000人居住在「劏房」住宅 (「劏房」是指由一個單位分隔多個小單位,不只每單位空間小,而且嚴重超出樓宇負載人口,造成火警、建築等安全問題,成為繼「籠屋」以後另一個房屋問題的象徵)。要有光希望成為空置單位業主和還未輪候到公屋的單親家庭中間的橋樑,以低廉的租金把「光房」(這些空置單位) 分租給單親家庭。要有光按照單位原有的分房間隔數量,分租給相同數量的單親家庭,並在評估家庭的可負擔能力訂立租金,為期三年,讓他們有個較安全和穩定的環境生活。要有光還會藉每月收租的上門探訪了解家庭狀況,協助他們脫貧及其他家庭問題,例如家暴、教養、鄰里關係等。
至於這些業主從可以來呢? 他們又為甚麼會空置單位呢? 據Karen所說,業主們空置單位的原因很多,例如年老的業主曾經遇過「租霸」使他們之後很怕租房給別人、或是已移民或在外地工作的無法經常在港打理租借事宜等。現時已有18間「光房」,雖然對於十七萬仍盼望有安穩的家的人來說只是冰山一角,甚至十二萬輪候公屋的人與八千個空置私人單位也是「蚊比同牛比」(數字懸殊),但社企的力量除了具體幫助到有需要人士外,可能更最重要提升大家對社會問題關注、可能解決問題的創新想像和增加大眾一同解決問題的方法。
「食」的個案- 樂餉社 Feeding HK
http://feedinghk.org/zh-hant/
在香港,有不少慈善團體經營食物銀行,他們大多是接受捐款然後購買食物再分發給有需要人士,作為短期支援。但Feeding HK則是直接接收食物業界或運輸業界準備掉棄的食物,再分發給不同的NGO(NPO)。營運總監Vincent 這些食物可能是麵包店一整天賣不出準備要銷毀的麵包、過了重要時節的「應節食物」如月餅、食物分銷商發現包裝出現錯誤的食油、因為運輸而使品質不如預期中優質的水果等。對於剛從「厨餘不落地」的台灣回來的我,簡直難以想像Vincent口中所說一個個貨櫃的西瓜、一車又一車的食物本來是要直接被掉! 他們還是完好可以放進口的「食物」,而非「厨餘」!
當然,如何營運一間食物銀行有很多具體的困難,例如如何保存食物新鮮安全、倉存、人手、運輸等等也是真功夫的表現,但由於Feeding HK 選擇不直接分發給受惠者,而是分發給已有相關計劃的NGO,他們便可專心在收集及管理食物。對於捐贈食物者,他們亦堅持以平等身份合作,拒絕「我來求你捐贈給我」的形象,因為有人願意處理這些本來成為垃圾的食物,亦是為提供者解決了處理所產生的成本。
---
回應嘉賓: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鄒崇銘 及討論/QA環節筆記
1 共享經濟在城市
~城市的高度發展並不一定做成更平均的分均,但由於交通、資訊等的良好設備,又為共享提供契機! 雖然香港有很多大企業佔領市場,例如連鎖店等,但對共享經濟來說也不一定是壞事,像Feeding HK, 面包連鎖店生意量大、同時剩餘麵包也很多,只要談得成一間連鎖麵包店便可幫助大量有需要人士
2. 閒置與過剩:重新分配與配合
~在分配的過程中產生社會價值。這與之前聽過在製造的環節產生價值不同,例如公平貿易咖啡便是製造過程中選擇方式使之產生社會價值。
3. 用甚麼心態實踐共享經濟?
~ 生活的每個層面,使之成為長期性的習慣,而非節日性或即興性。
4. 社會經濟重建及改變社會背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 例如業主與租客、貨車司機與租車乘客等。本身因為市場及高度分工等原因,兩者的關係只是冷冰冰的「消費關係」,共享經濟不但在個別經濟活動期間重建買賣雙方關係,更人性化的交流外,長期之後,更可以建立個人的「使用者軌跡」,從而延伸及改變社會整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兩小時講座的討論內容實在太多,而在香港聽這些創新的經濟模式讓我感到十分親切,同時有被empower了的感覺,覺得每個人的力量即使很少,但仍能積沙成塔,記得上一次在台灣聽MAD分享時我問及如何協助香港青少年對抗「無力感」,並相信自己可以成為建構更好的香港的其中一員,這次講座有解答到一部份。
期待下一次的講座。
---
2014/9/24 注意另一個共享經驗個案 Myflat HK 時看到這個電視專題,分享一下:D
-
2016年出版、西西寫的《試寫室》: 你好! 從擠迫的報章專欄搬到寬敞的書本裡,覺得怎樣?雖然你的墨水塵封了四十多年,但轉印到書上,你的青春仍然是三十出頭,我還能感受到你對世界的熱切和活潑,多好呢! 我忘了介紹自己,我是個成長在九十年代的人,今年是2020年,我和你永遠保有的三十...
-
Suie · 等待咖啡滴溜的時光 隨著在家的時間多了,我們消費的內容或創作超出日常水平,不知道大家這段時間挑選的內容物是甚麼呢? Netflix、youtube、看書,一開始我也這樣,然後覺得整天坐在電腦、ipad 前,腰都酸透了,更不要說整天在家已經胖了很多。之後開始...
-
綠葉劇團 「形體劇場工作坊1.0 (控制與極限)」2016年2月班 沒有打算當演員的我,卻「膽粗粗」跑去參加了綠葉劇團的「形體劇場工作坊1.0 (控制與極限)」,除了抱著自我探索的想法外,也想要親自認識一下導師阿達 (黃俊達) 以及他所提倡的一套形體劇場表演的哲學。